红影 发表于 2016-8-19 06:43:57

场记工作职责及流程

场记工作的由来和应具备的素质及职责

一、场记工作的由来
场记:导演不可缺少的助手,一部电影或节目与导演的合作者,电影流动的记忆,电影后备台。主要任务是将现场拍摄的每个镜头的详细情况:镜头号码、拍摄方法、镜头长度、演员的动作和对白、音响效果、布景、道具、服装、化装等各方面的细节和数据详细、精确地记入场记单。由于一部影片是分割成若干场景和数百个镜头进行拍摄的,拍摄时不能按镜头顺序进行,因此,场记所作的记录有助于影片各镜头之间的衔接,为导演的继续拍摄以及补拍、剪辑、配音、洗印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资料。影片完成后,这些记录还可供制作完成台本之用。
非常复杂.专业. 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 ,而且非常辛苦.不象演员.没有自己的戏就可以休息. 但是场记不行.摄象机在转.场记就必须在.拍摄期间每天能睡4个小时都不错了. 等到拍摄结束 还要一同参与剪辑工作. 二、场记应具备的素质
1.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不晕车,不晕机,能适应各种艰苦环境,能长期站立。放弃美丽,苗条等观念。需要和各种人打交道,善于用策略,权威地和艺术家交谈)
2.团队精神
3.个人的投入
4.全面的文化素养
5.思维敏捷,行事干练(做事迅速、明确)
6.大脑清醒
7.预见力和专注力
8.条理和准确
9.对剪辑内行(熟悉剪辑,可判断影片衔接好坏)
三、场记的责任
1. 对制片的责任
2.对导演的责任(记录、传达)
3.对演员的责任(注意演员的台词,对衔接问题心中有数,有服装、首饰、动作等)
4.对剪辑师的责任
5.对摄制组的责任(与道具师、化妆师、摄影师等密切联系) 四、场记快乐的职业
1.积极的角色 2.近距离参与导演 3.参与影视剧制作全过程 五、场记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
1.景别
2.摄法与机位图(镜位图) 场记的工作场记是摄制组里最辛苦,最繁忙,最需要耐心与细心的工作.
一,进组后,首先列出全片的场景表(此表将全组工作分块,包括内容:景地,内外景,拍摄景,景次,场号,气氛,内容,人物,化妆,服装,道具,效果等),全组人按此表准备工作
二,为导演抄分镜头剧本,或记录,整理现场导演口述的现场分镜头方案.
三,为拍摄现场在黑板画出导演交给的分镜头图示,并列出拍摄顺序镜号,便于各部门按顺序准备
四,记写场记单.没有监视器时,要详细标记现场道具摆放位置,演员使用道具,服装穿戴位置,以防换镜位或者续拍时错乱,穿帮.若不是同期录音,还要记录演员对白,作为后期配音依据.
五,建立艺术档案.包括当场记录创作会议,镜头会,各部门准备会,导演创作构思和阐述.
六,有责任提醒各部门应准备到位,时刻提醒演员现场的道具,服装位置.
七,每日向制片部门提供进度报表,完成镜头数,未完成数.
八,时刻提醒导演遗忘的事情和对各部门曾经要求过的创作指令 在香港的影视圈中,并没有场记一职位的,场记的所有工作是有副导演负责,主要工作范围是:所有有关连戏的东西,包括连戏的梳、化、服、道,连戏的机位连,连戏的角色位置等等,甚至还要负责催叫演员,提醒对白等等。当然还要负责录板和记录场记单还有录像带的收发。在一个剧组里,场记是责任重大的,是和各个部门联系最为紧密的,(当然也有副导演)几乎现场所有问题的出错都可以归咎于场记身上。所以,在我们的DV制作过程中,由于人手问题,绝大多是不会有副导演的情况下,我们最好有个场记参与,特别是较长的剧情片。当然,我们可以不要求DV的场记做影视剧场记那么多的工作
一. 态度篇
  *以职业电影工作者的态度要求自我。
  *以学习的心情工作,不只是把事情做完,要多观察。
  *要有自己的看法,但别眼高手低。
  *有效率、有组织力、找出事半功倍的方式,多「作表」多整理。
二. 原则篇
  1.人际关系原则:
  *宁愿没有关系,也不要把关系搞坏!
  *外圆内方,方是方正,圆是圆通。
  *要谦虚,不可侍才傲物,不要光否定、先批评,要完全忘掉自己以前的「丰功伟业」, 记住!你是来学东西的。
  *要独立,精神上、物质上,一切以自给自足为原则。
  2.工作原则:
  *拍片的时间大半是「等」掉的,带本书笔记本,看看写写,很多心情,久了就会忘记。
  *片场是非多,别人讲闲话,别听! 3.团队精神原则:
  *身为导演组的一分子,要和导演、副导演、助导形成生命共同体。
  *务必随待摄影机左右,换镜位时,可帮忙拎脚架、电瓶等轻装备。
  当然,坐镜头箱的大忌讳是不可犯的!(女人,切记!)
  *注意团队精神
三. 筹备期
  *合理的筹备期,至少一个月。勘景、卡司的事,往往不用场记出马;当然,你也可以不厌其烦的提供意见。
  *电影是怎么用出来的?不外财与才。从筹备期开始,正式进入电影工业体制,
  一些手忙脚乱、窒行难碍、欣喜若狂的诸多情绪从此产生...不但真实,而且触摸得著。
  1.制片:
  *一个左手找财.右手找才的人。
  *台湾的制片只有两种: 一是流氓型,一是官僚型。
  *理想状态:应该是一个让导演安心创作,无後顾之忧;有能力「制衡」导演的工作夥伴。
  2.剧本:
  *要了解剧本背後的精神,解读每一场戏「起承转合」的意义所在。
  *尽可能提供刺激给导演,但最後下判断仍旧是导演,你无权干涉。
  3.导演组
  A.读剧本:
  *读剧本要读骨干,精链出你被感动的部分。
  *人来拍戏,不是戏来拍人,电影是一个流体,人的「气」流窜其间,镜头和镜头之间,空间无限。
  B.读人
  *了解导演的工作方式、作息习惯、导演对剧本、对演员的诠释方式。
  *观察电影生态,观察人与人的相处,观察演员和角色的应对。
  C.作表
  *顺场表:分门别类。按剧本场次顺序,日夜内外,各就各位。
  *顺景表:归纳合并。景的大小多寡, 一字排开,一目了然。
  *服装连戏表/道具连戏表:由美术指导作主,在定装时,牢牢记下;盯场时,紧紧盯牢。当然,要随时随机应变。
  *特约演员/临时演员表:最好明列年纪、工作、人数、服装、特色。你可以掌握的空间,往往在这种细节。
  *纸上工作准备齐全,就可以开镜了!
  *开镜之前,要记得:
  1.签约-保障双方基本权益。
  2.领头款-以便心无旁骛地进入梦的核心。
四. 拍摄期
  从平面、文字的思考进入立体的图像建构,导演一如工程师,随著剧本蓝图挖地基、上钢梁。而我们,就是那些挑砖扛瓦的人,一切大局从细节开始。
  1. 现场:
  一直对奇士劳斯基的一句话深有所感:「拍电影,并不意味著观众.影展、影评、访问...它意味著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它意谓著严寒、雨水、泥巴、扛负沉重的灯光设备。」是的,这是一个真实场景,我们置身其中。
  A.取得导演之分镜表:
  *分镜表是衔接剧本与场面调度的桥梁,说明一切有助於拍摄工作的必要指标。
  *随每个导演的习性,难易度各异,遇著因地制宜的那种导演,那就看你们平常的默契了,上帝保佑你。
  *这是每天到现场的第一个工作。到手之後,以航空信纸复写给各工作人员--
   副导、助导、摄影、灯光、美术、录音,至少六份,当然;有影印机就不用如此辛苦了。
  *剧本务必随身携带。
  B.检查演员服装连戏:
  *穿著、穿法尽量「画图」,帮助记忆。
  *走近看。颜色、式样/质料/品牌,分门别类,利人利己。
  *养成习惯由上往下记,头饰、发型、鞋袜、多写几个字,不会死。如:无手表.会省掉许多揣测和不安。
  *试戏的时候,每拍完一个镜头,赶快对照、检查。(以免天气热,原本折两褶的袖子, 多折了一摺。)
  *请注意细节,演员手上是否有道具?烟的长短?项链在衣服内或外?
  耳环、戒指、手表、皮带、扣子、指甲油、刺青、脚环...小地方穿帮不连戏,绝对影响看戏的心情。
  c.检查场景陈设连戏:
  *一样的,画图,帮助记忆。
  *拍立得很好用,但是底片贵。
  *连戏道具向副导、美术道具组再度确认。
  *总之,拍电影就是在一个虚构的框架内,按著导演的旨意,模拟真实,演员行走其间。
  然後,观众在戏院入座,相信他们眼前所看到,戏於是成立。
  D.打板:
  *绝对是一门大学问。以前没有同步录音,场记要见机行事,请摄影或助理打板。要有礼貌,这是基本片场伦理。
  *视镜头的尺寸:宽角要接近镜头打,否则字太小看不清楚;若特写ZOOM镜头,板的位置则需贴近演员,最好是在演员齐眉处,否则焦距要重调,浪费时间。
  *不能惊吓演员。正在自我状态里的演员,很可能因为你突兀冒失的打板举动,把好不容易培养的情绪吓跑。
  *一卷新的底片,第一个镜头,谓之「长板」,打板时间要久一点。
  *抢拍时,要灵机应变。有些导演喜欢在试戏时偷拍。
  有时为了抢光、抢时间,没办法让人好整以暇的打板,此时以「倒板」代替。
  *「扣板」是指怕板反光,故需逆时针压低些打板。
  *目前多数电影均采同步录音,故报板号时,要口齿清晰,尽量对著麦克风大喊。
  *开机时,要记得按码表,导演喊「CUT」,同步按停,马上记下秒数,一约等於1.5尺。
  2. 报表:
  创意属於导演,表格属於工作人员。表格是一种沟通工具和一段工作纪录,使组织内的事情明确。
  A.场记表:
  现场复写一式三份。今日事今日毕。
  *有时候场景镜号会乱掉,只要掌握住原则:你是从现场过渡到剪接室,须找出逻辑次序和顺片师取得共识。
  *剧情内容栏,需明确记下对白、走位及动作。演员试戏时,就先记下台词,正式来的时候再修改。可以用录音机,若事後配音,亦可负担演员找回情绪的功能。
  「动」是电影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摄影机如何运动、以何镜头框景、演员行进方向、视线、导演的场面调度方位,都要详细。
  揣想导演对这场戏思考过程,是场记的工作乐趣。
  *一场拍了几个镜头,用了多尺数? NG或OK,是整个摄组今天的「成绩单」。
  *试戏时,就要按马表,量时间,提醒摄影师,底片够不够?如果马表临时秀逗,自己找节奏看手表,「穷则变、变则通」是电影人黄金定律。
  *制图很重要!
  记下摄影机位罝,运转方向。环境和演员走位的相关位置。制作OK表,每日收工,交给制片连同底片,交给冲印厂。
  B.日报表:
  *场记每天在收工的时候,将今天所发生过的数据,一一填上。它是计算进度,掌握预算的凭据。
  *载明通知时间、开拍时间、止拍时间,从时间数据,可明嘹作时数是否超班。
  *统计每天拍摄的镜头数.尺数及累计总和,可检查摄影组是否吃片,掌握底片存量。
  *写明日演员、特约、临时演员、上通告之人数。男/女/儿童,开口/不开,大特/小特等,这是片组核发演员费的依据。
  *备注栏里,以当日通知之特殊器材纪录为主,如轨道二十节,弯轨四节,电视同步器...等。
  *一式三份写好,要给导演.制片过签名,以为凭据。
五. 後制期
  後制收尾和拍摄期完全不同,没有汗水,没有日晒雨淋,剪接室录音室,以目击者的方式参与,属於导演的再创作过程。
  1. 顺片/剪接
  *普多夫金说:「电影艺术的基本,就是剪接。」电影中镜头的并置排比,产生意义。
  *场记表一式三份,各有千秋。其中两份按拍摄进度顺序排好,给顺片师和自己,另一份按场次顺序排列给剪接师,做为工作底图。
  *在没有同步录音的年代,场记得跟在剪接师旁边,提示对白内容,以便导演挑选。
  最後的OK镜头。後来像侯孝贤拍片,毛片初剪之後,即配对白,之後声轨配上影像再细剪,谓之修声。
  场记在旁即核对场记中可能遗露的蛛丝马迹,并记下导演的突发奇想,以及帮忙找片子,卷片,或剪胶带。
  *很多时候,你是在感受。感受影片的节奏,创作可能性和可塑性,窥探导演看世界的方式。
  2. 配音/混声:
  *电影声音的加入,有种延伸阅读的快乐。
  语言/音效/音乐,构筑出自成一格的想像空间,是内在情绪的投射,也是整体氛围的反映。
  *根据场记表的记录,整理对白本,同时查看空镜头场次。
  *非同步录音者,对白本至少需要拷贝六份,配音领班1份,录音室2份,演员、导演、自己各1份。
  配完音,按现场配音情况,修正对白本,以利字幕片完成。
  *最後制表,记录需补配的人声、环境声、音效声,以及音乐的起讫点,音量的强弱比例和分本的段落。
  *最後将对白.音效.配乐三磁完成混声工作後,对双机、送冲印厂拷贝.然後,场记生涯结束。
                                                                                                                     
电影和电视剧制作所包括的最主要专业职位:编剧、摄像、演员、导演、制片人、场记、美工、灯光、话筒、道具、后期编辑、特效制作人员等等。
其中编剧、导演、摄像、制片人和后期编辑是最重要的。
他们需要具备的技能如下:
编剧:将文学作品改成影视剧本,或者原创影视剧本,为影片的拍摄打基础;有良好的写作基础和刻画人物形象、内心感受的能力,在现场能随时根据导演的要求更改剧本内容;
摄像:拥有专业的摄像技能和出色的画面感受能力,拥有丰富的灯光、取景经验,能按照导演的要求为其提供符合影片内容的画面;
演员:负责影片内容的表演,要求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把握角色的能力,并且必须在任何时刻都服从导演的安排;
导演:统筹管理整个片场的人员分配、职位安排,对整个影片的内容、剧本、拍摄进度、艺术效果等提出自己的要求;
制片人:主要负责寻找资金、招聘工作人员,协助导演安排拍摄计划等;
后期编辑和特效制作人员:按照导演的要求,对后期选择的最好镜头进行编辑和特效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完全听从导演的安排,这两种职位要求具有良好的节奏感受能力、美学思维和创造能力,并且必须做到不厌其烦,精益求精;
场记:主要负责对拍摄现场内已经拍摄镜头、场景、服装、演员细节等进行记录保存,以防止后期编辑中出现镜头“穿帮”的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场记工作职责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