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sfefewdwee 发表于 2021-10-30 20:03:08

摄影的构图艺术

在生活中或是在创作中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很好地将事物在画面中表现出来,当选择好了拍摄主体,半摁快门将焦点定好,从取景器中去观察拍摄主体时,相机就会很自然地随着脑海里想象的位置移动,继而形成画面,这个过程就是构图的过程。构图是摄影的基本功课,也是体现摄影画面的最直观方式。好的构图不仅仅可以令画面均衡美观,还能够充分表达画面中各构成要素的主次关系。我们通过构图原则和构图方法两方面来具体阐述如何在拍摄中做好画面构图。构图的原则 均衡,是构图的最基本原则,数码相机拍摄的图片尺寸多为4∶3或16∶9,我们通过数码相机设置的井字形的网格线就会很清楚地找出画面的均衡点,也就是九宫格。九宫格中横竖交错的四条线构成网格后的交叉点就是画面的均衡点。
1.画面主体的位置 拍摄主体需要在第一时间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其在画面中的位置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寻找点、线、面三个步骤来锁定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根据不同的拍摄要求,三个步骤的前后关系也不一样。◆点 焦点,画面的重点,吸引观赏者的第一点,也就是我们在半摁快门时对焦红点或对焦框所应对准的地方。通常情况下焦点会落在九宫格的内圈上,初学构图的人可以打开机身网格设置,沿着内圈选择合适的点来确定焦点的位置。◆线 这里的线可以理解为均衡线,就是形成“井”字形的四条线;也可以理解为线性,就是画面元素的方向性。 均衡线:当主体位于黄金分割线上或接近黄金分割线时,构图会形成明显的翘板作用,即画面出现了侧重点,需要次要元素去平衡。也可以将主体位置偏移,使其一部分成为次要元素,还可以寻找其它元素恰当地纳入画面。 线性:包括画面主体的动向、光线的方向、人物眼神和动作的指引、画面元素中的抽象线条等。◆面 视觉扩展面,是将静态摄影画面经由人的主观意识后转化为动态趋势的过程。包括色彩的扩展、光影的扩展、元素动向的扩展、表达思想的扩展等。 本文所提到的点、线、面都是为确定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而服务的,不同于数学概念,在摄影构图中这三者之间其实没有明显的界限:点的移动和排布形成线、不同线的走势和组合形成面,同时面的动向又具有线性,面在整体中的比例缩小后又会形成一个个点。所以在初构图的时候首先要将画面元素概念化,会帮助我们将纷繁芜杂的拍摄对象抽离出来,做很清晰的组合排布。2.主体、背景与前景的比例 摄影画面将三维空间二维化,其所表达的元素会有一个前后关系,简单得来说就是背景、主体、前景。从对焦方面来说,主体焦点的位置又叫做焦平面,主体是整个画面的成像区域,背景和前景统称为焦外或景深。◆背景:位于拍摄主体之后,起到烘托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在选择背景时要注意以下两点,即要切合拍摄主题,要能够与拍摄主体有对比,包括色彩、明暗、主次关系等。◆焦平面:通俗意义上来讲焦平面就是相机对焦后在画面上形成的最清晰的一块平面,也就是拍摄主体的焦点所在的位置(这里所说的位置是前后空间位置,而不是成像后画面上的二维平面位置)。◆前景:位于拍摄主体之前,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增加画面的空间感和深度(图2)。拍摄背景、主体、前景的比例关系同时通过比值关系和量化关系来体现:◆当背景、主体、前景比例关系为1∶1∶0时,背景通常为背景布、背景墙等,也可以是极度压缩过的景深(微距或长焦镜头和大光圈下表现的景深),没有前景,或对画面没有影响的少量前景。在这种比例关系中,画面的主体是拍摄者的直接表达对象。多见于棚拍人像、商品、微距、大光圈影像等(图3)。◆当背景、主体、前景比例关系为1∶1∶1时,背景和前景都是经过一定压缩的景深(也就是中长焦镜头和大光圈下表现的景深),在这种比例关系中,画面的主体仍旧是拍摄者的表达对象,但不是那么直接,因为同时也融入了拍摄环境的表达。多见于环境人像、静物小品、生态、人文等(图4)。◆当背景、主体、前景比例关系为N∶1∶N时,背景和前景在画面中的量已经大过拍摄主体(也就是广角镜头和小光圈下表现的景深),在这种比例关系中,画面的主体已经融入背景前景之中,作为一个点来表达。多见于环境人像、广角人像、风光、人文纪实、建筑等(图5)。 本文所讲述的背景、主体与前景是便于由浅入深的说明而做的大区分,在很多拍摄条件下拍摄主体本身也会分为这三部分来表达,例如拍摄特写、拍摄局部、拍摄一个动作、拍摄群体等等。这就需要拍摄者了解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拍摄中做到灵活运用。 点、线、面在九宫格中的位置变换表达的是摄影画面中各元素的上下左右关系;背景、主体、前景所形成的成像区域是摄影画面中各元素的前后关系,也就是进深关系。但无论拍摄什么事物,最终的摄影作品就是一幅二维画面,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实现三维空间事物的二维展现。1.角度的选择 拍摄角度,体现的是拍摄者和拍摄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了表达方便,我们先假定拍摄对象相对静止,通过拍摄者的移动来阐述如何选择拍摄角度。角度的选择包括拍摄高度的选择、拍摄方向的选择和拍摄距离的选择。 拍摄高度:就是相对于拍摄主体(特别是主体的焦点),相机机位所在的高度。 当机位高度与主体相同时,为平摄。多用于镜头焦段较长的情况下,前景较少,当然广角镜头的平摄效果会别具特色,但要注意主体尽量避开镜头边缘,防止变形过大。 当机位高度比主体高度低时,为仰摄。由于角度低于人视水平线,在画面表现上,前景高度随之降低,背景随之增高,拍摄主体便随之突显,所以仰摄多用于表现拍摄主体的高大,或是主体与天空的呼应关系。 当机位高度比主体高度高时,为俯摄。拍摄角度高于人视水平线后,对于环境的表现就显得尤为突出,所以俯摄多用于拍摄小物体、航拍,也可利用透视关系拍摄特写。 当机位处于主体顶部时,为顶摄,多用于商品拍摄、航拍或文献资料翻拍等。 拍摄方向:就是相对于拍摄主体,相机镜头所朝的方向。 正面,是指与被摄对象正面成垂直角度的拍摄位置,多用来表现具有典型性形象的拍摄主体面。例如建筑,无论古今在设计上都注重正面的样式与装修,如北京的天安门以及各展览馆、博物馆等。正面角度能够表现对象的本色。人物相貌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面形象更具有人物相貌的特点。正面角度的构图,主要是表现对象多处在画面的垂直中心分割线上,常是对称的结构形式,一般说来正面的构图形象比较端庄、稳重。 侧面,一般是指与被摄对象侧面成垂直角度的拍摄位置,多用来表现拍摄主体具有典型形象的侧面。例如在人像摄影中,侧面角度能看清人物相貌的外部轮廓特征,使人像形式多样变化。在客观对象中,有许多物体是只有从侧面才能看清它的相貌特征的,例如人走动时的身影,各种车辆的外貌以及某些用具都有这样的性质,在这种条件下侧面角度就能更好地表现对象的特色了。侧面角度较之正面角度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侧面垂直角度左右可有一些变化,以获得最能表现好对象侧面形象的拍摄位置。 斜侧,是指偏离正面角度,向侧面角度移动,也就是正面与侧面之间的角度。多用来表现拍摄主体的空间关系,既能同时表现正面和侧面,又能突出主体的外形特征。 背面,选择何种拍摄方向,不仅是主要被摄对象的形象有变化,构图的形式有变化,更主要是表现内容也可能有变化,因此考虑拍摄方向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被摄对象和主题表现的要求而变化。至于正面角度、斜侧角度、侧面角度、反侧角度、背面角度,没优劣之分,运用得当,都会获得成功的构图。


拍摄距离:就是相对于拍摄主体,相机所在位置与主体之间的距离。拍摄者通过改变拍摄距离的方式来表现拍摄主体在画面中的大小。同一镜头焦段情况下,拍摄距离越近,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焦外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反之拍摄距离越远,主体在画面中的比重就越小,焦外所占比重越大。 当然,拍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比重多少并不完全取决于拍摄距离,其影响因素还有镜头的焦段。在同一拍摄距离情况下,焦段越长,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所以我们会经常看见用长焦镜头的拍摄者需要很远的拍摄距离才能将主体全部拍摄下来,而用广角镜头拍摄就不需要站很远,因为广角镜头能在很近的距离拍摄主体的全部,并能使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但镜头会使画面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长焦镜头则要站很远拍摄,但画面没有明显变形而且还能获得很浅的景深虚化效果。所以在实践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焦段的镜头和适合的拍摄距离。 本文我们所提到的角度选择的三种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联系拍摄时需要先熟悉每种方式对拍摄画面所产生的影响,然后将它们结合起来,慢慢揣摩,最终寻找到最适合的拍摄角度。
2.视觉源点和灭点的选择 在复杂环境下的拍摄,很多拍摄者虽然具有已知的拍摄主体,但苦于无法寻找到画面的切入点,或是苦于无法将外部环境的空间感很好地表现出来。不同焦段的镜头对空间的压缩感都不一样,但如果想营造空间,就需要确定好画面的源点和灭点。寻找视觉源点和灭点,连成画面的主轴,进而形成以视觉感官为线性走势的空间次序。 视觉源点:视觉感官的起点,可以是画面的第一视觉捕捉点—焦点,也可以是画面的切入点—前景的主体陪衬,不过无论是哪个,其都有一定的方向指引,引导观赏者的视觉感官到画面的更深层次。 视觉灭点:视觉感官最后停留的点,但不是结束的点。画面的视觉灭点会对起点的方向有所反弹,将观赏者的视觉感官又转回到起点来,也会对视觉的停留仍旧保留一定的空间指引,使得观赏者的停留不是停滞,而是开始产生联想,将视觉感官延伸至无限远。 本文引入了三维几何透视中的的一些概念,原因其实也就是摄影画面与三维几何图有着共同点,即都是用二维平面来展现三维空间,不同的是摄影画面是具有主观的艺术特点。通过画面线条的走势来营造带有主观思考的空间,可以是现实空间的演绎,也可以是虚拟空间的联想。
3.构图元素的层次 摄影作品给观赏者形成的视觉感官可以在画面中带动其主观意向停留辗转,既有吸引眼球的主体,也有值得玩味的层次。画面失去了层次,也就会显得单调而缺乏生气,所以我们需要在取景器有限的画框内安排好各个元素的层次关系,具体方式主要有光影层次、色彩层次、景深层次等。 光影层次:通过运用光线表现画面的明、暗过度和细节,分为高光、明暗交界线、暗部三个层次。光影渲染出来的层次可以很显著地烘托出画面的氛围。色彩层次:通过运用色彩表现画面元素的主次和各元素自身的空间感。颜色纯度越高,明度越高就会越“跳”,给人感觉往前突。反之纯度越低,明度就越低,给人感觉越“隐”,感觉往后退。 景深层次:通过控制景深表现画面元素的虚实关系和虚化程度。景深越深,虚化程度越小,虚实关系越不明显,主体周边的可识别范围就越大;景深越浅,虚化程度越大,虚实关系越明显。主体周边的可识别范围就越小,主体焦平面越突出。 本文中光影层次和色彩层次所传达的是画面中的黑、白、灰三个影调的关系,景深层次所传达的是环境的空间进深,摄影进入数码时代之后,相机对画面的层次表现变得十分出色,而正因为如此,摄影也对营造画面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摄影的构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