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IUO 发表于 2022-9-13 18:15:40

在"DJP"教学模式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五步法

探究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历经时代浮沉、大浪淘沙, 无数好诗词沉淀为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诗词,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所以古典诗词教学在初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在"DJP"教学模式指导下,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

一、掌握常识,了解背景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仁,在古诗词教学中可能都有过类似的做法,就是每每在教学某一首古诗词之前, 总是要指导学生利用自己拥有的辞书等资料, 先掌握作者的生平、所处年代、代表作、主要作品等, 有的教师还可能进一步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生活习惯、志趣爱好等, 这些当然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常识。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该教给学生有关古诗词的其他知识。比如, 常见的律诗和绝句有什么区别, 律诗中的" 联"的知识, 律诗和绝句( 包括词和曲) 的"韵"的知识以及节奏的划分等。当然,这些内容的传授必须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 并不是多多益善, 而应是适可而止。在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常识之后, 还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这背景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时代背景, 二是作家当时的个人处境和心境。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教学生赏读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诗歌前,我必须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很难想象如果不介绍韩愈的谏迎佛骨险遭送命的经历,如何学习他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如果不了解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悲惨经历,如何理解他对故国的不尽怀恋和"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愁绪;不了解曹操的豪壮雄健,渊明的超然闲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如何进行古诗词学习呢?因此只有了解了作品的写作背景, 我们才有可能设身处地地去仔细体味、揣摩作者创作时的感情脉络, 进而最大程度地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 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就要求我们执教者课余要多读些古代文学史,人物传记,以加强文学修养,拓宽视野。这样,我们方能在介绍作者时能够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把一个充满立体感的作者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融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最终更好地"披文以入情",走好古诗词学习的第一步。

二、重视诵读,以读促学"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我们的先人早就明确"读"在语文学习中无可替代的地位。我们常会在电影电视中看到这样的镜头:一所旧式私塾,一位老先生领着一群弟子,捧着线装书,摇头晃脑地读着古诗词,读得津津有味旁若无人,这样的画面常会令我们忍俊不禁,但在旧时,这却是学习古诗文的必由之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学习古诗词,必须尊重和继承的基本规律就是诵读。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可见古诗词诵读对加强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最好将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反复诵读。当然这种"读"并不是"小和尚念经, 有口无心",。在具体教学时, 笔者认为"读"要考虑到两个基本的"点", 那就是: 一要读出层次, 读出"情"来。二要读出花样, 读出"趣"来。总之,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得琅琅上口,声情并茂,从读中培养语感,领悟文本内容,从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抓住诗(词)眼,品味鉴赏学习诗词能达到熟读成诵, 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仅仅是学习诗词的初级阶段。要了解诗词的意蕴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究, 教者必须引导学生对诗词中的美词佳句作深入的赏析, 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诗词的丰富内涵。俗话说:"文有文眼, 诗有诗睛。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是这首诗词的眼睛,抓住了诗眼就等于抓住了中心思想,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这“绿”字就用的好极了,比"到"、"过"、"入"、"满"等字更显深沉,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人称道。我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让学生着眼于"秋"字,教《爱莲说》时抓住"德馨"二字,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狂"、《黄鹤楼》中的"空"等字词都十分有利于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 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四、展开想象 揣摩诗境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都是语言形象、感情丰富的佳作,作者把语言美与意境美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但由于初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限制,对艺术美的鉴赏有一定难度,不过他们的想象力很强,这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古人的许多作品都容易让学生展开想象。如王维的诗作,苏轼称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的色彩美和线条美十分明晰。前者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把"绿"、"白"、"黄"三种颜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水乡初夏图"。后者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仅通过一"直"、一"圆"两个词就把大漠的荒凉、空阔及黄河的苍茫、悲壮勾勒了出来,是线条美的典型。学习这一类诗词,可以让学生边学边画,把想象直观化,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学了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之后,我便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碧绿的江水,苍翠的竹子,粉红的桃花,肥嫩的芦芽,雪白的鸭子,完美地组合在一起,以至于有的学生画完后情不自禁地说"这地方太美了!太令人神往了!"适于学生作画的诗不少,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范仲淹的〈渔家傲〉等。

五、旁征博引,同类扩展古诗词教学, 如仅仅满足于就诗论诗, 还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教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采用联类映衬、相生相发的方法, 把同一作家或不同作家的相同、相似甚至相反的作品放在一起欣赏。如教杨万里的《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时, 就应联系到《小池》; 教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时, 就应联系到《饮酒》; 教孟郊的《游子吟》时, 就应联系到蒋士铨的《岁暮到家》; 教夏完淳的《别云间》时, 就应联系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和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教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 就应联系到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等等。当然,上述的类联并不是教每首诗词都要面面俱到, 而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增减。

教整首诗词是这样, 引导学生进行名句的背诵积累也可以如此进行。如背"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就应联系到"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背"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就应联系到"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背"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就应联系到"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等等。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我们炎黄子孙,应当继承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撑起精神的大厦。中央电视台已经连续两年举办"中国诗词大会",可见全社会对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就更有责任把这种光荣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让它继续发扬光大,泽被后世。如果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能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便会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提升分析能力, 而且还能让学生背诵更多的古诗词并进一步陶冶情操, 真可谓是一箭数雕! 仔细想想,有这样的好事, 何乐而不为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DJP"教学模式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五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