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竺 发表于 2020-6-1 12:11:32

长期征稿:《你好小朋友》:元气满满的80年代中国儿童

第一次翻到摄影师秋山亮二的《你好小朋友》是2015年,内容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小朋友。当时我去学院的资料室借书,在一堆摄影专业书籍中偶然发现了这本画册。画册散落在书架上,并未被排进书架,显然是近期有人翻过。封面上几个少数民族小朋友,色调偏暗并不起眼,出于好奇翻看后,我就被其中鲜活的面孔吸引了。
1983年《你好小朋友》初版封面封底。画册印数量为3000册,在日本售卖了1000多册,剩下的则被送往了中国各地的少年宫,如今品相较好的版本在二手市场已价值数千元。 图源自孔夫子旧书网。
2019年青艸(cǎo)堂复刻版本使用了做眼保健操时偷偷睁眼的成都女孩为封面。画册里的童年和生于90后的我经历并不完全相同,但还是会有“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亲切感:做眼保健操偷偷睁眼、少年宫里的乐器练习、脸颊涂得红扑扑排队表演节目、在街边喝橙子味的汽水……彩色照片在普通家庭尚不普及的80年代初,照相馆里也基本只拍黑白照片,偶有“彩照”也是经人工上色而成,秋山的彩色照片得以还原了很多人记忆中色彩明丽的童年。本文图片均在1981年到1982年间拍摄。
北京,故宫里的父子。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北京,午后烈日下的潭柘寺,喝汽水的小朋友。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成都,交通协管员。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昆明,去滇池抓鱼。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昆明,乡村食堂里的小朋友。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海南,去海里游泳。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上海,太极拳。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往常对于摄影画册价值的评判,题材拍摄难度、主题是否深刻、文献价值为何等权重会被加大,这些因素甚至会影响照片是否“好看”。沉郁顿挫或是疏离冷漠成了如今流行的风格,出于直觉的欢快则显得不够有深度。《你好小朋友》本是樱花牌彩色胶卷当时想要在中国推广的产物,但秋山的镜头下小朋友的可爱淳朴,置于消费主义环境中,反而让它以清新胜出,超脱了原本的商业意图。
昆明,“哥俩好”的同学。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苏州,运河的一座桥上,开心的小朋友。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桂林,儿童节表演。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哈尔滨,白兔赛跑。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内蒙古,住蒙古包的孩子们。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秋山亮二1942年出生于东京,年轻时曾任美联社、朝日新闻的摄影记者。1965年前后,他赴北印度比哈尔邦拍摄了大饥荒,作品刊载后受到了好评。然而,年轻的秋山却觉得虽自己身处饥荒之地,回到酒店却衣食无忧,甚至还有冰可乐可以喝。在这种情境下作品因此还能受到表彰,对他而言是一种打击:“我不能成为那种风格的摄影记者,觉得多看看自己的周围才好”。约两年后,秋山辞去了摄影记者的工作,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活动。1981到1982年间,秋山亮二因商业委托前往中国拍摄中国的小朋友。秋山的中国之旅受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帮助,协会联系各地摄协,给秋山安排了一条当时看来非常奢侈的采风路线:除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北至哈尔滨,西到乌鲁木齐,南下海南岛,还深入西南的成都、昆明。地方在接待秋山时,会让小朋友涂上口红、举着假花进行“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秋山会配合拍几张照片,实则却尽量避免这种被安排的场景,把镜头对准街边更为鲜活的孩子们。照片里的小朋友之所以看起来开心又自然,也因为秋山努力和他们拉近距离——他甚至和小朋友玩游戏,让他们忘记相机的存在,这也使得照片里的孩子们看起来颇为自然纯粹。
广州一学校的鼓号队指挥和休息的乐手们。这张照片拍摄近20年后,我也是小学的鼓号队成员,只是记得当时为个子矮而没轮到敲鼓、只能被分配敲小镲而耿耿于怀。选自《你好小朋友》内页。
乌鲁木齐、吐鲁番一带的小朋友和神奇的牙科诊所招牌。听说当地的照片至今还保留有邪典电影画面风格。选自《你好小朋友》内页。2019年,青艸(cǎo)堂复刻了1983年的原版,并有媒体发起了寻找画册中小朋友的活动。时隔近40年,当年的小朋友已都成为中年人,其中找到的内蒙古三姐妹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三姐妹都是牧民,只会说蒙语,她们表示这是生命中最昂贵的纪念,也是三姐妹和父亲留下的唯一的影像资料:“虽然当时生活贫困特别艰苦,可那是个人性善良、相互帮助、一起努力的时代。”今年六一,青艸堂又从秋山亮二尘封已久的8000余张底片中,结集出版了续集《光景宛如昨》,再现了更多小朋友充满张力的脸,也试图呈现当时的亲子之间的寸草春晖。
在第二辑《光景宛如昨》的结尾,收录了去年“寻人”活动的照片。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右侧图片即为内蒙古三姐妹和父亲的合影,大姐背着最小的妹妹。左图是呼和浩特附近一托儿所排排坐的小朋友。秋山在访谈说提到,80年代时,他觉得日本的孩子并没有“元气”,忙于课业、补习班,甚至在日本举办了一个“不开心的孩子们”摄影展;而中国孩子面对镜头更好奇,在照片中显得非常有活力,有一股“坚信明天一定比今天更好的能量”。画册里呈现出的小朋友的状态是理想化的,这种理想化在态势瞬息万变的今日似乎难以被“复制”。孩童的脸,总是能反射时代的光线。
《光景宛如昨》的封面选了一张桂林小朋友的照片。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呼和浩特,抱猫咪的女孩。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北京,天安门前凹造型的小朋友。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北京,跳绳的小朋友。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成都,吃雪糕的女孩们。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桂林,戴斗笠的女孩。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哈尔滨,运动器械上长满了小朋友。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上海,母子。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北京,橱窗里的衣服。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上海,排队购物。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成都,做游戏的学生。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
上海,喝“生水”。 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供图【长期征稿】邀请您就曾经或者正在阅读的某一本摄影类图书书写一篇读后感或推荐语。栏目阅读的对象有摄影类专业读者,也有这方面完全没有知识储备的普通读者,希望您撰写的这篇文章通俗易懂,活泼有趣,让阅读书籍、阅读摄影类书籍成为日常一种常态发生,并持续。我们想强调的是,如果您是研究影像的作者,完全可以精准地去解读该书作者传递出来的观点,无论旁人赞同与否;如果您是无意间邂逅该书,请将这份特别的缘分而带来的观后感与更多的读者分享。“视界”栏目编辑们的初衷期望在庞杂的书海中,通过您,得以在更窄的范围内分享给大众一本摄影好书。文章要求:1,1000~1500字;2,该书的版本,作者/译者,购于何时何地等信息;3,触动您的重要语句或图片内容;4,本书相关图片。请发送稿件至:xuhf@thepaper.cn及liangyj@thepaper.c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期征稿:《你好小朋友》:元气满满的80年代中国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