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扫一扫打开手机网站

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帖子详情

电视摄像3

电视摄像3



3dao 实习影

影值: 23 银子: 0

2018-1-4 07:06:08 | 显示全部 返回 收藏收藏

第二 电视摄影造型的手段
  第一节 电视景别和拍摄角度
  电视是通过具体直观的画面形象来表现内容、传递信息和反映主题的,这些形象来源于自然世界和现实生活,需要电视摄像工作者根据所反映的内容和主题采取相应的艺术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现和摄录。那么,怎样才能从镜头中记录下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生动、新颖、感人的电视画面,怎样运用电视摄像的技术优势和表现特长去获取既有独特形式又能表现主题的电视画面,是值得认真思索的课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具备画面思维和造型意识,在熟练地掌握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求取符合电视造型特点和艺术要求的电视画面。
  电视画面的表现元素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电视画面的基本造型要素,主要包括电视画面景别、拍摄方向、拍摄角度,它们的统一运用、共同组构而形成电视画面的特定语汇,构架和完善了电视画面自身系统的规律性和艺术性。只有真正认识,并正确运用电视摄像的三个基本造型要素,才能完成符合电视艺术特色和要求的画面造型表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电视摄像的三个基本造型要素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在画面造型的创作过程中,共同完成画面构图、内容表达和信息传播的任务。
一、电视景别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决定一个画面景别大小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摄像机和被摄体之间的实际距离,二是摄像机所使用镜头的焦距长短。在拍摄角度不变的前提下,拍摄距离的改变可使画面形象的大小产生改变,距离缩近则图像变大景别变小,距离拉远则图像缩小景别变大。另一方面,在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距离不变情况下,变换摄像机镜头焦距也可以实现画面景别的变化,通常是镜头焦距越长,画面景别越小;镜头焦距越短,画面景别越大。这种由画面上景物大小的变化所引起的不同取景范围即构成电视景别的变化。
  不同景别可在同一角度、同一焦距下以与被摄体的不同距离拍得,也可以用同一角度、同一距离上的不同焦距的镜头(或变焦距镜头)来拍摄而成。景别不同,表现内容和功用均不相同。
(一)电视景别的作用
  1.景别的变化带来的是视点的变化,它能通过摄像造型达到满足观众 从不同视距、不同视角全面观看被摄体的心理要求。
  2.景别的变化是实现造型意图、形成节奏变化的因素之一:在电视画面的造型表现和画面镜头中,不同景别体现出不同的造型意图,不同景别之间的组接则形成了视觉节奏的变化。观众不仅在画面时空和视距的变化中感受到了摄像者的画面思维,而且也以景别跳度、视点跳度的大小、缓急中具体地感受到整个电视片或电视节目的节奏变化。
  3.景别的变化使画面被摄主体的范围变化具有更加明确的摄影方向性,从而形成画面内容表达、主题诉求和信息传递的不同侧重和各自意蕴。
  不同景别的画面包括不同的表现时空和内容,实际上是摄制人员在不断地规范和限制着被摄主体的被认识范围,决定了观众视觉接受画面信息的取舍藏露,由此引导观众去注意和观看被摄主体的不同方面,使画面对事物的表现和叙述有了层次、重点和顺序。
()景别的分类
  1. 远景
  远景是电视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如果以成年人为尺度,由于人在画面中所占面积很小,基本上呈现为一个点状体。远景视野深远、宽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远景画面注重对景物和事件的宏观表现,力求在一个画面内尽可能多地提供景物和事件的空间、规模、气势、场面等方面的整体视觉信息。提供广阔的视觉空间和表现景物的宏观形象是远景画面的重要任务,讲究"远取其势"。例如《望长城》中表现长城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及广阔无垠的大漠之上的大量远景画面,给观众以浩大、壮观、雄伟的视觉冲击和画面感受。在电视片中常以远景镜头作为开篇或结尾画面,或作为过渡镜头。
  大远景和远景的画面构图一般不用前景,而注重通过深远的景物和开阔的视野将观众的视线引向远方,体现在文字表述上其意可理解为"远眺""眺望"等,拍摄远景时,要注意调动多种手段来表现空间深度和立体效果。所以,远景拍摄尽量不用顺光,而选择侧光或侧逆光以形成画面层次,显示空气透视效果,并注意画面远处的景物线条透视和影调明暗,避免画面的平板一块,单调乏味。
  另外,由于电视屏幕较小,远景的表现力在屏幕上有所损失。这就要求摄像者处理远景画面时删繁就简,目的性要强,同时画面时间长度要足够充分,拍摄时摄像机的运动也不宜太快。
2.全景
  全景--表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
  全景主要用来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或被摄人体的全身,同时保留一定范围的环境和活动空间。全景画面与远景相比,有明显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主体,重视特定范围内某一具体对象的视觉轮廓形状和视觉中心地位。
  同时,全景画面能够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可以通过对人物形体动作的表现来反映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可以通过特定环境和特定场景表现特定人物。人是电视艺术表现的中心,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即人物性格、情绪和心理活动的外化形式是全景画面的功用之一。
  全景将被摄主体人物及其所处的环境空间在一个画面中同时进行表现,可以通过典型环境和特定场景表现特定的人物。环境对人物是有说明、解释、烘托、陪衬的作用。全景画面还具有某种"定位"作用,即确定被摄人物或物体在实际空间中方位的作用。
  一般说来,全景画面是集纳构图造型元素最多的景别,因此拍摄时应注意各元素之间的调配关系,以防喧宾夺主。全景往往是一个场面中的总角度,制约着该场面镜头切换中的光线、影调、人物运动及位置。此外,该场景其他小景别画面的色调和影调应以全景画面为基础,并注意所有画面总体光效的一致和轴线关系的一致。
3.中景
  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较之全景而言,中景画面中人物整体形象和环境空间降至次要位置,它更重视具体动作和情节。中景使观众看到人物膝部以上的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有利于交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中景画面中人物的视线、人物的动作线、人和人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线等,都反映出较强的画面结构线和人物交流区域。
  中景画面对于人的手臂活动可以实现一种较完美的表现。作为人物上半身动势最为活跃和明显的手臂活动,中景画面可以将其完整而突出地呈现出来。中景使被摄体外沿轮廓局部出画,分切、破坏了该物体完整形态和力的分布,而其内部结构线则相对清晰起来成为画面结构的主要线条。比如表现一棵参天巨树,当画面以全景推向中景,树木的外形逐渐被"排挤"出画外,树木内部那苍劲挺秀的枝干则逐渐成为富有力度和变化的结构主线。可见,中景画面削弱了外沿轮廓线的表现因素,加强和突出了物体内部结构线的表现因素。
  在有情节的场景中,中景画面常被作为叙事性的描写。因为中景既给人物以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的活动空间,又不与周围气氛、环境脱节,可以揭示人物的情绪、身份、相互关系及动作和目的。
  在拍摄中景画面时,必须注意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现象、表情和动作,使人物和镜头富于变化。特别是当所表现的人物上半身或人物之间情绪的交流、联系处于运动状态中时,这种情节中心点的不断转换要求画面构图随其变化而变化,要始终将情节的中心点处理在画面的结构中心位置。这就对拍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对中景画面所表现的基本空间有一个准确地把握,而且还必须能够随时审视被摄人物的动作变化和情节中心点的变化,把握好这些无形的线条所组成的结构关系。当中景画面的拍摄对象是物体时,就需要摄像人员把握住物体内部最富表现力的结构线,如何用画面表现出一个最能反映物体总体特征的局部,对摄像者来说就不仅是一个电视画面构图的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能力问题。
4.近景
  近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与中景相比,近景画面表现的空间范围进一步缩小,画面内容更趋单一,环境和背景的作用进一步降低,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是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的人物形象或被摄主体。近景常被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态和情绪,因此,近景是将人物或被摄主体推向观众眼前的一种景别。
  人物处于近景画面时,眼睛成为重要的形象元素,因此电视剧拍摄中对主要演员的近景镜头一般给以眼神光处理。近景画面中被摄人物面部肌肉的颤动、目光的流转、眉毛的挑皱等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物内心波动所反映到脸上的微妙变化已无任何藏隐之处,不仅人眼成为心灵之窗最传神的地方,而且观众与被摄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也缩小了,人物的表情变化给观众的视觉刺激远大于大景别画面。所以,我们说近景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划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近景画面拉近了被摄人物与观众的距离,容易产生一种交流感。用视觉交流带动观众与被摄人物的交流,并缩小与画中人的心理距离是电视画面吸引观众并将观众带进特定情节或现场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世界各国大多数电视新闻节目或专题节目的播音员或主持人多是以近景的景别样式出现在观众面前的。
  近景画面由于其画面空间的近距离和画面范围的指向性,可以被充分利用来表现人物或物体富有意义的局部。观众在电视画面的有限空间中通过大景别画面看不清楚的局部动作和细节,能够在近景画面中得到视觉满足。比如看一个杂技演员倒立反身以双腿过头的动作夹起一叠瓷碗时,人们的注意力自然会移到脚尖处。用全景显然难以将最富意义的脚夹瓷碗的动作表现出来,而近景画面则将画框接近动作区域,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脚尖的腾挪周转和夹起瓷碗的完整过程。这种以景别的变化接近被摄体富有意义的局部,正是电视画面表现的特长。
5.特写
  特写--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特写画面的画框较近景进一步接近被摄体,常用来从细微之处揭示被摄对象的内部特征及本质内容。特写画面内容单一,可起到放大形象、强化内容、突出细节等作用,会给观众带来一种预期和探索用意的意味。
  特写画面通过描绘事物最有价值的细部,排除一切多余形象,从而强化了观众对所表现的形象的认识,并达到透视事物深层内涵、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比如一只握成拳头的手以充满画面的形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它已不是一只简单的手,而似乎象征着一种力量,或寓意着某种权力、代表了某个方面、反映出某种情绪等。在造型上特写画面内的形象呈现出一种突破画框向外扩张的趋势,仿佛将画内情绪向画外推出,从而创造了视觉张力。
  特写画面在表现人物面部时,提示出人物复杂多样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其面部表情和眼神变化形成一种区别于戏剧舞台的电视场面调度。在有情节的叙事性电视节目中,人物面部表情和眼神变化所反映出的思想活动和意念,在表现某些特殊场面时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并形成电视语言的一个戏剧因素。比如说,眨一下眼睛--某个事件将要发生;皱了皱眉头--面对意外情况的出现,等等。与之相联系,由于特写分割了被摄体与周围环境的空间联系,常被用于作转场镜头。利用特写画面空间表现不确定和空间方位不明确的特点,在场景转换时,将镜头画幅由特写打开至新场景,观众不会觉得突然和跳跃。
  特写画面在准确地表现被摄体的质感、形体颜色等方面也很重要。与远景注重""的表现相比特写更讲究物体""的表现。特写画面表现景物时,可把近距离才能看清的极微小的世界放大呈现出来;表现物体时,可将其全部细节展示于观众面前,让人不得不仔细去看。而表现好物体的质感,可以调动观众的触觉经验,加强画面的感染力。就拿人的皮肤来说,老人与孩子、男人与女人、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等,他们之间的皮肤质感亦不相同,不同质感 的皮肤是对人物年龄、性别、职业的一种形象、外化的表现。因而有人称特写是表现皮肤的景别,如果更确切地说,特写是表现质地的景别。
  总之,特写画面在电视节目中如同诗歌中的"诗眼",音乐中的"重音符" ,语言文字中的"惊叹号",由于其空间关系的独立性,可以很自然地成为画面语言连接的纽带和重心,是节目编摄者需着重注意,着力表现的一个景别。
二、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包括垂直平面角度(拍摄高度),和水平平面角度(拍摄方向)两个要素。
  摄像者对拍摄角度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对其"作品"--电视画面的选择和确定。拍摄角度的不同,直接决定了画面上形象主体的轮廓和线形构架,决定了画面的光影结构、位置关系和感情倾向。可以说,摄像者在拍摄角度的选择中溶入了对画面形式的创造和想象,溶入了对画面形象的情感和立意。
(一)拍摄高度
  摄像高度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说相对高度。这种高度的相对变化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情况:当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高度持平时,称为平角或平摄;当摄像机高于被摄主体向下拍摄,称为俯角或俯摄;当镜头低于被摄对象向上拍摄时,称为仰角或仰摄。
  这三种拍摄高度具有各自不同的造型效果和感情色彩。
  1. 平角(平摄)
  平角拍摄时由于镜头与被摄对象在同一水平线上,其视觉效果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的正常情况相似,被摄对象不易变形,使人感到平等、客观、公正、冷静、亲切。
  平角拍摄的不偏不倚,使得画面结构稳固、安定,形象主体平凡、和谐,是新闻摄像通常选用的拍摄高度。
  摄像者在新闻纪实性节目的画面记录过程中常常需要肩扛摄像机拍摄,这时画面的视点代表记者的视点,即为平角拍摄。当平角拍摄与移动摄像结合运用时,会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俯角(俯摄)
  俯角拍摄是一种自上往下、由高向低的俯视效果。这时摄像机镜头高于被摄主体视平线。
  俯角拍摄使画面中地平线上升至画面上端或从上端出画,使地平面上的景物平展开来,有利于表现地平面景物的层次、数量、地理位置以及盛大的场面,给人以深远辽阔的感受。一般来说,俯角拍摄具有如实交待环境位置、数量分布、远近距离的特点,画面往往严谨、实在。
  由于俯摄人物时对象显得萎缩、低矮,画面往往带有贬低、蔑视的意味。此时画面形象仿佛受到压抑,其视觉重量感较正常为小。
  3.仰角(仰摄)
  仰角拍摄,是摄像机低于被摄主体的视平线向上进行的拍摄。仰角拍摄由于镜头低于对象,产生从下往上,由低向高的仰视效果。
  仰角拍摄使地平线处于画面下端,或从下端出画,常出现以天空,或某种特定物体为背景的画面,可以净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仰角拍摄使画面前景突显,背景相对压缩,当用广角镜头拍摄时,画面会表现出强烈的透视效果。
  仰角度拍摄跳跃、腾空等动作时,能够夸张跳跃高度和腾空动作,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比如用仰角拍摄跳高运动员腾跃过杆的动作,给观众的画面感受要比生活中的实际感受强烈得多。
  仰摄画面中形象主体显得高大挺拔、具有权威性,视觉重量感比正常平视要大。因此画面带有赞颂、敬仰、自豪、骄傲等感情色彩,常被用来表现崇高、庄严、伟大的气概和情绪。
(二)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同一水平面上一周360°的相对位置,即通常所说的正面、背面或侧面。摄像方向发生变化,电视画面中的形象特征和意境等也会随之发生明显的改变。
  1.正面方向拍摄
  正面方向拍摄时,摄像机镜头在被摄主体的正前方进行拍摄。
  正面方向拍摄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容易显示出庄重稳定、严肃静穆的气氛。正面拍摄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横向线条,但如果主体在画框内占得面积过大,那么与画框的水平边框平行的横线条就容易封锁观众视线,无法向纵深方向透视,常会显得缺乏立体感和空间感。
  正面方向拍摄人物时,可以看到人物完整的脸部特征和表情动作,如用平角度和近景景别,有利于画面人物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使观众容易产生参与感 和亲切感。一般来说,各类节目的主持 人,或被采访对象在屏幕上出现时都采用这个拍摄角度。
  2.侧面方向拍摄
  侧面方向分为正侧方向与斜侧方向两种情况。
  正侧面方向拍摄,是指摄像机镜头在与被摄主体正面方向成90°角的位置上进行拍摄,即通常所说的正左方和正右方。正侧面方向拍摄,有利于表现被摄物体的运动姿态,及富有变化的外沿轮廓线条。通常人物和其他运动物体在运动中,侧面线条变化最为丰富和多样,最能反映其运动特点。
正侧面方向拍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时,如若想在画面上显示双方的神情,彼此的位置,正侧角度常常能够照顾周全,不致顾此失彼。如在拍摄会谈、会见等双方有对话交流的内容时,常常采用这个角度,多方兼顾,平等对待。
  正侧面角度的不足,同样是不利于展示立体空间。斜侧面方向是指摄像机在被摄对象正面、背面和正侧面以外的任意一个水平方向进行的拍摄,那通常是我们所说的右前方、左前方及右后方、左后方,统称为斜侧方向拍摄。虽然这些方向的斜侧程度不同,但却具有共同的特点。
  斜侧面方向能使被摄体本身的横线,在画面上变为与边框相交的斜线,物体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使画面活泼生动,有较强的纵深感和立体感,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形态和空间深度。
  斜侧方向既利于安排主体和陪体,又有利于调度和取景,因此是摄像方向中运用最多的一种。
  3.背面方向拍摄
  背面方向拍摄是在被摄对象的背后,即正后方进行拍摄。
  背面方向拍摄使画面所表现的视向与被摄对象的视向一致,使观众产生可与被摄对象有同一视线的主观效果。如果是拍人物,那么被摄人物所看到的空间和景物也是观众所看到的空间和景物,给人以强烈的主观参与感。许多新闻摄像记者采用这个角度表现追踪式采访,具有很强的现场纪实效果。
  背面方向拍摄人物,观众不能直接看到画面中所拍人物的面部表情,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带上一定的悬念,处理得当能够调动观众的想象,引起观众更大的好奇心和更直接的兴趣。在背面方向拍摄人物,面部表情变得退居其次,而人物的姿态动作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成为主要的形象语言。
  通常,在摄像时一般总要先选择摄像方向,确定了方向再选择摄像高度。对某一具体被摄对象来说,将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即垂直角度和水平角度),与视距变化带来的景别变化三者结合起来,那么,这三者的不同组合将会产生一系列不同视角,形成一系列不相同的画面形象。对视角的选择,反映了摄像者的基本素质和造型能力。
  总而言之,摄像者画面造型的新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拍摄角度的独特。摄像人员应该努力开掘新颖独特的拍摄角度,并要掌握一点视觉心理学的知识,不断给观众们拍摄出新、奇、特的电视画面,丰富与现实世界同样绚丽多姿的"荧屏世界"
第二节 光线造型手段
  光线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现象。有了光线,我们才得以认识和观察我们周围的一切。光线在揭示我们周围世界的同时,为我们提供了看清景物的外部形态、表面结构、位置关系和不同色彩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光线,我们就无法在电视屏幕上呈现形象,一切造型手段都无从谈起。
  在电视画面的诸种造型元素中,光线是第一位的元素。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因为光线是电视画面造型艺术的基础,而且光线还具有其他造型手段无法替代的造型作用和艺术表现力。摄像师必须能够科学地观察光线并正确地运用光线,正确而有效地选择光线效果以及运用各种照明效果是电视节目摄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一、电视用光的特点
  电视摄像的用光,与图片摄影的原理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在电视用光的实践中,我们大量继承和借鉴了图片摄影用光的经验和做法。
  但是,由于图片摄影造型的记录表现是在一个画幅上,是相对静止的瞬间造型,而电视摄像的造型表现是在连续的、运动的画面之中,是一种具有时空变化因素的动态造型。所以,电视用光在对光的选择处理及布光、照明的控制上,又存在自身的诸多特点,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电视用光是一个动态用光的过程。
  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不妨先从与图片摄影用光的对比,来看看电视用光的特点。
 1.时间上:图片记录的仅是某一瞬间的光色变化,只要瞬间中光线满足了造型要求,就能得到一幅完美的图像。因此,许多新闻摄影常用闪光灯等瞬间光源来进行现场实拍照明。
  电视画面记录的是一段时间的光色变化。它不仅对光源产生了时间上的可持续性要求,而且还涉及到光色正确还原,和影调、色调衔接等问题。所以,瞬间光源不能用作电视用光的光源。电视用光通过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光色、影调变化,形成了图片所无法表现的动态的光影节奏。
  比如,在一天之中,太阳光的色温是随时间而不断变化的,你在早晨用色温为3200K的人工光源对所拍人物补光,到了中午还用它补光,就要发生偏色的问题。因为这时的阳光色温已升到5500K左右。再比如,同一个镜头里刚刚还是阳光普照,转眼云层遮住了太阳,光线就由直射光转变为散射光效果。诸如此类的情况在电视用光中,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2.空间上:图片记录的是照相机确定了拍摄方向和角度之后,相对固定的对象和空间。图片所表现的空间固定了,相对瞬时的光线所形成的空间效果也确定下来。可以说,图片摄影师的选择要受到很大的局限,他往往要重点考虑好一个方向、一个角度和一种拍摄情况。
  电视摄像则随着被摄主体的移动和摄像机的运动,画面表现的空间是多样化的。在一个镜头中摄像机的拍摄方向和角度可能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画面内的光影结构及影调、色调也会随着画面表现空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对电视摄像人员的光线造型能力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电视用光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甚至带有较强的不可预知性,摄像师在选择、处理光线时就必须随时随地考虑画面表现空间、方位等的变化对画内光影结构的影响。
  比如,在同一间阳光照射下的房间里,有的角度能看到明显的影子,空间显得明朗;而有的角度则看不到影子,空间显得暗淡。我们在拍摄时或许会面临这两种不同角度的选择问题,或许要在移动摄像中先后经过这两种角度的造型空间进行曝光上的调控,等等。
3.造型上:图片摄影造型对光线的要求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光线的造型作用凝聚在拍摄的瞬间之点,一般没有新的变化,是一次完成的。
  电视画面对光线的要求则要复杂而多样,光线随着环境、被摄主体、机位甚至光位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画面的造型效果,并使之发生变化。例如:一个人从阴影中走进光线明亮的区域,他的形体轮廓和表情动作由不清晰变成清晰,服装由消色变成色彩鲜明,显然,人物造型在一个画面中形成两种效果。这种由于光线原因造成的造型上的变化,在单画幅的照片中是无法见到的,而在电视画面中,它是强化光线塑型效果、改变画内影调结构、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等常见的方法。而且,这种动态用光意识和动态光线造型能力,对一位优秀摄像人员来说是尤为难能可贵的。
  由上可见,电视用光具有动态性这一显著特征。一方面,我们要在电视画面造型过程中捕捉动态的光线效果;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在动态用光和动态造型基础上更好地完成画面造型任务;既能够客观真实地再现和表现现实生活的各种光效,也善于运用光线造型手段来实现创作意图、塑造画面形象。
二、光线与造型
  光线在电视画面造型中有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作为一名电视摄像师,在工作中须臾也不能离开光线,离不开对各种光线所构成的特定画面造型效果的甄别、判断和选择。对电视摄像师来说,光线就如同是画家手中的画笔和调色板。那么,怎样认识光线?如何理解电视用光的造型作用呢?
1.造型光的分类
  自然光源,是指自然界固有的非人造光源,诸如天体(日、月、星等)光源和萤火虫等生物光源。
  人工光源,又可分为火焰光源和电光源两类。在电视摄像中,除了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中的火焰光源(柴火、烛火等)之外,对电光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具体到电视用光,室外拍摄虽多采用日光照明,但有时也需要用适当的电光源作补充;室内拍摄,在很多情况下都要依靠电光源来进行照明,以完成拍摄任务。电光源给电视摄像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不断发展、日趋完备的多种电视照明灯具和装置,能够根据电视创作人员的创作意图和现实条件的客观情况,提供不同强度多种色温的人工照明光线。
  在电视摄像的创作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与光线造型打交道。因此,摄像人员应该对造型光的类别和作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摄像工作。根据光线在画面造型中的不同作用,我们把造型光分为主光、辅助光、环境光、轮廓光、眼神光、修饰光等。
  (1)主光:主光又称为塑型光,是刻画人物和表现环境的主要光线。不管其方向如何,应在各种光线中占统治地位,是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光线。
  主光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和轮廓特征的表现,也影响到画面的基调、光影结构和风格,是摄像师需要首先考虑的光线。
  (2)辅助光:辅助光又称为副光,是用以补充主光照明的光线。辅助光一般多是无阴影的软光,用以减弱主光的生硬粗糙的阴影,减低受光面和背光面的反差,提高暗部影像的造型表现力。
  通常主光和辅助光的光比决定了被摄对象的影调反差,控制和调整主光与辅助光的光比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光比是主光和辅助光形成的亮度比值)。
  (3)环境光:环境光又叫背景光,是指专用以照明背景和环境的光线。环境光主要是通过环境光线所构成的背景光影与被摄主体形成某种映衬和对比,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环境光除烘托主要被摄对象外,还有表现特定环境、时间或造成某种特殊气氛和影调等作用。
  (4)轮廓光:轮廓光是使被摄对象产生明亮边缘的光线。其主要任务是勾画和突出被摄对象富有表现力的轮廓形式。由于轮廓光是从被摄对象背后或侧后方向照射过来的,因此具有逆光的光线效果。
  轮廓光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美化效果,但这种美化表现手段不宜滥用,特别是在纪实性影片和节目中更应慎用,否则会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5)眼神光:眼神光是使主体人物眼球上产生光斑的光线。它能使人物目光炯炯有神、明亮而又活跃。眼神光主要在人物的近景和特写景别中才有明显的效果,而在大景别画面中难以引人注意。此外,当人物来回走动或频繁转头时也难达到预期效果。在纪实性节目中使用眼神光会使人感到画面中人为的修饰性。
  (6)修饰光:修饰光是指用以修饰被摄对象某一细部的光线。当主光、辅助光和照度等确定之后,在被摄对象布光仍不理想的地方,用适当光线予以修饰。例如:提高人物服饰某个部位的亮度;打亮人物身上某个装饰物(勋章、耳环、项链等);修饰主光与辅助光之间的过渡影调等等。修饰光可以使被摄对象整体形象更加悦目,局部形象更显特点,更富有造型表现力,运用修饰光应注意不显露人工痕迹,不破坏整体效果。最好用亮度便于控制,照明范围较小的照明灯具。
  根据光线在画面造型中的不同作用,除了前面我们谈到的这些光线外,还可以再细分为若干种造型光。在实际布光中灯光的这些功能性名称是无关紧要的,它仅仅是我们便于分析和运用这些光线的符号。重要的是正确运用光线的各种不同造型效果,依据拍摄构思创造出特定的光线效果,完成画面构图造型任务。
  对被摄现场的被摄物体进行布光时,首先应有个总体构思。除了考虑如何更好地表现被摄体外,还要考虑到此段画面光调与前后画面的衔接。在具体的布光过程中基本步骤为:确定摄像机拍摄的机位及机位运动的路线;确立主光的光位,对被摄体作初步造型;配以辅助光来弥补主光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被摄体的造型;为了区别主体与背景,增强被摄体的空间感可运用轮廓光勾画出被摄体的轮廓线条;根据现场光线条件,使用环境光交代背景空间,进一步突出和烘托被摄主体;如被摄体某个局部不理想或特点不突出,可用修饰光、眼神光等作修饰性照明。
  在整个布光过程中应注意各种光线不能互相干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一个灯一个灯地布置,使该种造型光作用表现明显,然后将所有布好的灯全部调开,最后以监视器屏幕上的画面效果为准,再进一步调整以得到最佳的光线造型效果。电视用光遵循的原则是光线越简化越好。尽管我们前面分析了6种造型光线,但在具体使用中,并没有必要在任何一个场景,面对任何一个物体都将这6种光线全部用上。有时一个灯光同时完成了两种造型作用,例如:辅助光在补充暗部的同时,又形成了眼神光效果,就没有必要再加一个眼神光。特别是在一个较小范围内照明,能用一盏灯完成造型就不用第二盏灯。一般来讲,光源越少,光线越简单,画面上投影越少,光线间的相互干扰也越少,容易得到光调统一、影像干净的画面效果。同时也减少了拍摄现场灯具设备的使用,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2.电视用光的造型作用
  (1)在技术上,离开了光线,电视也就失去了一切。光线是满足摄录系统获取画面影像的必要条件,提供一定的景物亮度和反差范围,使准确曝光成为可能。此外,光线还将影响和决定完成节目的影调、色调及其衔接等。
  (2)在造型上,光线至少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提示被摄对象的形态和形状,造成物体的轮廓、体积、大小和比例、质感等立体幻觉;
  显示被摄对象的周围环境、空间范围和透视关系,创造画面的空间感;
  通过光线的照射及所形成的明暗光影对比突出被摄对象的某些特点,隐没某些部分,突出主要的和重要的视觉形象,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富有意义的形象上;
  控制或决定画面的影调或色调;
  形成构图关系,利用光影平衡画面,突出构图线条,加强或减弱画面反差,强化或淡化画面内部节奏。
  (3)在戏剧表现上,光线可以起到以下一些作用:
  利用光线渲染和烘托环境,形成特定的艺术氛围;
  利用光线的光调和光影效果来表现特定的时间概念,如朝、晚、午等;
  通过光线、光调、光影及发光体等表现象征、比喻、借代等艺术效果;
  通过特定的光线效果外化和表现人物情绪,反映内心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等等。
三、不同类型节目对光线的不同要求
  电视用光的动态性特点不仅是由电视摄像的技术要求和造型特点所决定的,它还与不同电视节目对光线的不同要求有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在不同类型的节目中,基于表现形式的不同以及表现内容各异,对光线的要求和用光的指导思想也不尽相同。此外,由于光线在电视画面造型中具有多种作用,也为满足不同类型节目对光线的不同要求提供了条件。
  在电视新闻类节目中,除节目主持人或播音员在演播室内主持播报节目的特定演播室环境光效外,记者在新闻现场拍摄时,首先,要保证画面的基本亮度,给观众以清新的图像。当现场光线满足了摄像机的基本技术要求,就不再运用任何人工光源来修饰现场光线;其二,当现场光线亮度不足以在电视画面中显现出新闻人物和事件的形象特征,则要用人工光照亮新闻现场,以获得清晰图像为目的,并不追求以光线为表现手段的艺术效果;其三,当新闻现场的光线本身已成为新闻内容的一部分时,比如昏暗的教室或厂矿、黄昏时分的非法交易等,则记录和表现好现场的特定光线效果就成为选择光线、用好光线的重要一环;其四,在一些事件性新闻中,将现场新闻灯源甚至灯光师的布光活动记录在画面中,能起到烘托现场气氛,加强现场拍摄纪实效果的作用。此时新闻光源和灯光师已成为新闻现场客观存在的一个与事件有一定联系的形象而被表现出来。
  在纪实性节目中,诸如电视纪录片、电视风光片、纪实性专题片等的造型表现既必须坚持真人、真事、真实场景等真实性原则,同时也在不违背真实性原则的大前提下对光线作一定程度的加工和处理,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生活的真实。通常要求在不失真的情况下艺术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光效,注重实景光线的运用,强调真实自然的光效。
  而在艺术类节目包括电视剧、文艺晚会、音乐电视等的造型表现中,电视用光十分注重光线的造型意味和表现意义,追求艺术地再现或表现出特定的光线效果和艺术氛围。有些光线带有很强的装饰性、假定性,这些光线不一定和所在环境的自然光线效果相一致,也不一定有生活依据,而是为了造型的需要和审美的要求。在电视剧中还有戏剧光线处理,往往是用来更好地提示戏剧内容或反映人物心理状态,增强戏剧效果。
  一般而言,艺术类节目的用光比新闻纪实类节目要复杂而多样。我们应该注意根据拍摄内容和节目体裁的区别来适度地掌握,而不能把电视用光的动态性理解为随心所欲和无目的性。特别是在新闻节目和纪实性节目中,倘若一味追求特殊光效的表现性和画面造型的装饰性,其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使画面的造型表现失去了真实性、纪实性。
第三节 光学造型手段
  镜头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在技术上,镜头指摄影机的光学部件。在创作上,镜头代表着摄影机不间断地一次拍摄的一段素材,是影片艺术中的专用术语。此处所指的镜头一词,是指其技术含义。
  光学镜头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类:(1)标准镜头,也称常用镜头;(2)广角镜头,或称短焦距镜头;(3)长焦距镜头,或称望远镜头;(4)变焦距镜头,指综合了以上三种镜头于一体,可以随意变动焦距的光学镜头。以上四种镜头,它们的焦距不同,功能不同,艺术表现力也各不相同。
  不同焦距的镜头各自所具有的光学特性,为摄影师刻画人物、描绘环境、烘托气氛、表现运动、把握节奏等,从造型上提供了有利的手段;同时,光学镜头在心理情绪渲染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艺术作用。
  标准镜头是正常的焦距镜头,它观察事物像正常人的眼睛,具有同样的视觉感觉,同样的透视深度,同样的视觉宽度。所以,它既不把生活空间压缩,也不夸大,它是畸变最小的镜头,它拍摄出来的被摄对象,使人感觉和实际生活一样。
  长焦距镜头,视角窄,景深小,包括的景物范围小。它使横向运动的主体速度感加强,可以在远距离拍摄,并将正常生活空间压缩在相等的空间,造成一种景物压缩效果。长焦距镜头还可以利用焦点的变换,取得特殊的视觉效果。
  广角镜头,技术性能和视觉效果上则与长焦距镜头完全相反。广角镜头视角广,景深大,拍摄纵深方向的物与物之间的距离,比实际生活中的要远。广角镜头的视角广,含盖的景物范围广,可以表现宏大的场面和气势。广角镜头对纵深景物近大远小的夸张表现,可以创造极富感染力的情绪氛围和视觉影像。由于广角镜头夸大了纵深方向物体之间的距离,可以使被摄物体本身纵向运动的速度感加强。用广角镜头运动拍摄,也可以减少因运动带来的视觉晃动,因此,广角镜头在新闻采访拍摄中大有用武之地。
  变焦距镜头,集以上三种镜头于一身,免除拆卸与更换镜头的麻烦,可以利用焦距的变换,拍摄推进和拉出镜头,可以在不动机位的情况下,实行各种景别的变换。变焦距镜头还可以利用焦距的变换与机位的移动,产生一种人们生活中视觉经验以外的流畅多变的视觉效果。但是,变焦距镜头在实际使用中,也有很多局限,不能滥用。
第四节 色彩造型手段
  一、色彩的感情倾向
  色彩作为一种基本的画面造型手段,在电视节目的构思、拍摄及编辑等各个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诸如怎样获取完美的画面色彩构图,如何利用节目的色彩基调来烘托气氛、突出主题,以及怎样运用色彩的感情倾向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传达思想感情等问题,是我们研究电视摄像技术和电视摄像艺术的过程中不能不涉及的课题。
(一)色彩概说
  在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和感觉中,很基本的一点就是""""的色彩感觉。红、绿、蓝三原色,在人的视觉反应和心理联想上分别诱发了暖调、中间调、冷调的感觉。形象地说,红色总是与人们印象中的朝阳、火焰、热血等相联,它是温暖的;蓝色常会令人联想到月夜、寒天、冰湖等,它是清冷的,而绿色是生命之色,它是协调的,既不偏暖也非偏冷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色彩冷暖感觉差异的基本情况:
颜色
粉红
绿
草绿
翠绿
冷暖感觉
基本暖色
暖色
暖色
偏冷的暖色
中间色
偏暖的中间色
偏冷的中间色
冷色
基本冷色
偏暖的冷色
  利用人们普遍的色彩冷暖感觉,以提炼环境色彩、设计服装色彩、构建色彩基调等,可以说不仅是非常有效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来选择有不同色彩感觉的色彩,并通过这些不同色彩的关系与组合寻求色彩感情表达上的规律,决非摄制人员的"份外事"
(二)色彩的感情倾向
  色彩和情绪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人们会在接触具体的色彩时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一旦这种情感反应与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相联系,就更是如此。让我们概要地看看几种主要色彩的"感情色彩"
色 彩
形 象 联 想
感 情 特 征
阳光、火焰、热血等
热情、兴奋、权势、力量、愤怒、色情等
绿
春天、树叶、草坪等
生机盎然、恬静、宁谧、生命、和平等
苍穹、大海、夜色等
冷漠、深刻、抑郁、平静、无限的空间等
土地、秋天、阳光等
欢快、光辉、成熟、稳重等
夜晚、死亡、煤矿等
阴郁、悲哀、诡秘的行动、恐怖、凝重等
冰雪、鸽子、护士等
优雅、纯洁、和平、洁净、高尚、脆弱等
  1.红色
  在各种色彩中红色的波长是最长的,因此它能给人的视觉产生强刺激。红色往往给人一种活跃的、蓬勃的生命感和热烈、奔放的温暖感。我们常说:"万绿丛中一点红",正反映出红色在画面的色彩构图中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候,女主人公的一条红纱巾,甚至一段红头绳,都可以引发观众的注意,成为画面的视觉重心和重要的情节因素。此外,红色常与革命联系在一起,红旗、红星、红袖标等,已成为革命的象征。在中国人的视觉习惯中,红色还是吉庆、祥瑞的标志,逢年过节贴的门联窗花、婚庆盛宴鸣放的鞭炮和红"喜喜"标贴等等,非常富有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在电视画面中往往构成具有典型意义的视觉形象。
  2.绿色
  绿色总是与萌芽的生命、春天的万物等密不可分,它给人带来宁静、舒适和充满希望的视觉感受。而且绿色是最适宜于人眼的一种颜色,在伏案苦读一段时间后,眺望窗外的绿树就能使疲劳的双眼得到极好的休息。绿色是一种象征生命和希望的亮色,在画面色彩构图中,它犹如是茫茫沙漠中的"经洲"一样,令人振奋,引人注目。我们常常以绿色的植物来营造环境、点染画面。此外,绿色还是人类和平的标识色,正如绿色的橄榄枝象征着和平一样。
  3.蓝色
  蓝色在众多色光中波长最短,作为冷色的基础色,它容易使人产生寒冷、凄清、冷静、辽阔、忧郁等联想。浩瀚的海洋、静谧的蓝夜,总会在视觉的色彩冲击下引发人们的情绪感应。比如我们通常以蓝调来表现夜景,原因就在于这种冷色调的感觉是符合人们与白昼相比的心理感受的。蓝色在电视画面中作为蓝天、大海等广褒景观的抽象色彩,也能使人平静下来,仿佛要进入到凝神暇思的氛围中去。在英语的词汇中,"""忧郁"是同一个词;蓝调音乐即是一种调子缓慢沉郁的爵士乐;可见,以蓝色为主能够用以形成画面中沉静、抑郁甚或忧伤的感情基调。
  4.黄色
  黄色在所有的色彩中是明度最高的,因此它在交通标识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小学生戴的"安全帽"(穿行马路时提醒司机视觉注意用)就是黄色的。黄色是生活中的常见色,比如黄土、黄金、金黄的谷穗,等等。一方面黄色给人一种明快、轻松的视觉刺激,同时它也意味着收获、富足和成熟,给人以喜悦感和充实感。当画面中的景物是一片金黄时,观众马上就会联想到秋天和秋收。而封建社会的中国皇家,则把黄色视为至尊至贵,只准贵族享用,现在平民百姓也能自由地穿黄着绿了。黄色的服装在视觉上是轻盈的、醒目的。由于中国人的肤色是属于黄种人的色泽,也许还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我们对黄色的感情,黄色不仅是明亮夺目的,而且还象征着柔和、温馨和幸福。
  5.黑色
  在影视作品中,黑色往往与这样一些形象联系在一起:法西斯、阴谋家、黑手党、黑夜、葬礼、魔鬼等等。确实如此,黑色总是给人一种恐怖、不安或是悲哀、绝望之感,总能令人产生沉重感、庄严感和负重感。在电视节目的色彩设计中,以上这些感情倾向是运用黑色的基本出发点。另外,黑色在画面中会产生超越其它色彩的重量感和封闭感,比如同样大小的两个茶杯,涂成黑色的看起来比涂成白色的重一些;而身着黑衣的人往往感觉上不易交流和接近。但是,黑色还可在特定情境中表现出神秘、典雅、高贵的氛围或气氛。
  6.白色
  白色是原色等比相加所形成的。因此可以说白色是包容一切色彩的最丰富、最充实的颜色了。当我们看到白色时,会感到平静、安稳和满足,无怪乎世界上大多数房屋的室内墙壁要涂成白色。从视觉直感来说,白色是纯洁无瑕的;由此所引发的感情倾向最明显的是纯洁、神圣和高尚等。在生活中,提起白色我们很快就能联想到"白衣天使",说到某人心地淳善也往往形容为"就像白纸一张",等等,从中对白色的一般感情色彩可窥一斑。当然,在特定的情境之下,白色也能使人产生冷漠、苍白、哀悼等特殊感受,比如说中国人过去披麻带孝就是一身白色。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色情感情倾向,并非像数字原理或代数公式那样精密严整、一成不变,这些理论的总结和归纳只是建立在最普遍、最一般的视觉规律之上,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当我们用摄像机进行画面的色彩构图时,还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表现对象及主题内容来区别对待、随机应变。比如说,黑色是死亡之色、恐怖之色,但是,在另一些场合下,它也可能显示出庄重、高雅和脱俗之感。再比如,纯正、明艳的红色能够表现出激情、热烈和活跃,但晦暗和深调的红色也能使人产生压抑、悲愁之情。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是一种运用,而《红高粱》中的""则另有一番意蕴。色彩的感情运用,还必须与时代特征、民族习惯、特定环境和典型物象等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色彩的感情倾向而言,抽象的、理性的规范并无什么实际意义,倒是那些在画面中"负载"不同色彩的人物、景物更有现实的价值。总之,当我们对所拍摄的内容和对象进行色彩设计,或是在生活实景中选择、提炼和表现色彩时,不可死板地套用某种规律和格式,而应该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选择感特征明确、相互关系鲜明的色彩,进行恰当、灵活、巧妙地匹配、组合和运用。
二、色彩的画面表现
  无论是拍摄新闻纪实性节目,还是拍摄艺术表现性画面,我们都必须要有一种色彩构成意识和色彩表现意识。因为在有限的电视框架平面之中,所能容纳的形象和色彩必须加以选择、调整和组合才会形成和谐的色彩美感,才能产生电视画面的色彩美。
(一)色彩基调的形成
  当我们创作一部影视作品,诸如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音乐电视等都有一个与主题相对应的情绪基调或情感倾向,如浪漫的、欢快的、沉闷的、忧郁的等等。而表现在具体的画面内容当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情绪基调和情感倾向落实到色彩基调上,要使色彩的运用与作品的主题、情境及氛围等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色彩组合来强化基调、塑造形象、烘托主体,给观众以鲜明的视觉印象和强烈的感染力。
  所谓色彩基调,即指在电视节目中或在一个段落中,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色彩。色彩基调是表现主题情绪的色彩手段和色彩倾向,当五颜六色的不同色彩在画面中构成统一、和谐的色彩倾向并统一于某一种色彩之下,那么那种颜色便是画面的色彩基调,简称色调。比方说,电影《红高粱》是血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深红的,《大阅兵》的草绿的,《黄土地》是土黄的。
  色彩基调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色彩在整体节目中的时间长度,二是该色彩在单一画面中的空间面积。作为色彩基调的色彩,必须在时间长度和空间面积上都占据主导地位,这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基调"也就无从谈起了。比如拍摄江南"早春二月,草长莺飞"的风光,"嫩绿"自然是当之无愧的色彩基调,不论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河湖景色,抑或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淡淡绿意,都应该在全片中把"嫩绿"的色彩断续往复地贯穿起来。这样一来,色彩基调的明快清新就能给人以春的气息和春的美感。
  从某种程度上说,色调即情调,在一定的色彩基调的统筹之下,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主题的情绪特征和基调氛围。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色彩的感情色彩,像蓝色的平静、深远,红色的温暖、热情,黄色的明快、沉稳,黑色的凝重、阴郁等,都可以通过在画面色彩构成中的设计和组合表现出某种富有寓意的色彩倾向和感情倾向。电视连续剧《潮起潮落》是一部内容跨越几十年时空的长剧,讲述了几个海军官兵和他们的亲人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该剧选择了蓝色作为贯穿全片的色彩基调,观众不仅看到那蓝蓝的海天、蓝蓝的连舰、蓝的海岛,更能从流动的蓝调中品味出剧中人蓝蓝的忧思、蓝蓝的情感,仿佛从一个蓝色的故事中了解到主人公们如蓝色的海洋般博大宽广的胸怀。可以说,这种蓝色基调的设计和表现是非常准确和成功的,与剧作主题的总体情绪十分吻合。而获国际大奖的电视纪录片《山洞里的村庄》则笼罩在一种"古铜色"的色彩基调之中,画面的光影色调看起来仿佛有一种农民饱经风吹日晒的褐黄皮肤的质感,使得环境与人融合为一种和谐的极富特色的地域色彩。当然,这种色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岩洞自身褐黄的环境反射光。但是,如果摄制者缺乏构思设计,不能调动角度、光线、镜头等各种手段的表现力,那么即便身处岩洞之中,也不会使自己的纪录片获取如此成功的色彩基调和画面效果。





上一篇:电视摄像2
下一篇:电视摄像4



闲置时间之家-技能/资源雇佣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主页

需求大厅

互动

技能展示

教程/投稿

更多+


发帖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