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影 发表于 2020-11-24 19:48:20

L2 水下摄影技巧

拍摄时段的掌握大面积的水体会吸收、反射光线,因此水底光线较为昏暗,即使只是浮潜至水下1∼5公尺,也很容易因光线不足而拍出晃动模糊的照片,故建议最好趁着早上11点∼下午2点之间阳光强烈的时分下水拍摄。此时光源较强再加上顶光的直射,虽然不适合陆地上拍摄,但在水中却因为较少反射光损耗,能使水面下的亮度增加而提升拍摄成功机率。
摄影:Francis Pérez如果是盛夏季节,甚至从早上9点至下午4点都是适合浮潜的时段。若因参加浮潜团而无法指定潜水时间,建议拍摄时使用高ISO提高快门速度,并将光圈调整为最大光圈,将有助于快门速度的提升。 另外,亦可采用广角端拍摄,一来此端光圈值较大,再者安全快门需求亦较低,适合水底环境的拍摄需求。顺光拍最容易浮潜时,由于下潜深度较浅,光线较易透入水中,因此只要拉高ISO就能拍出相当明亮的照片,这时若能使用顺光源寻找拍摄题材,即使不开启闪光灯,也能拍摄到鱼群与珊瑚礁的鲜艳色彩。
摄影:Greg Lecoeur至于逆光的话,除非是专业级玩家,否则并不建议朝着逆光源进行拍摄,因为一般数位相机的闪灯出力普遍不足,这时若是强行补光的话,只会增加电池电力的耗损而已,而且即使补光成功,过强的正面光源也会让被摄主体显得呆板。诱食也是拍摄手段想要拍摄水下生物,首重的便是了解其栖息地域、生活习性以及活跃季节,唯有如此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拍到最美的镜头,而非乱枪打鱼,全凭运气。 另外,如果想吸引鱼群到自己身边以利于拍摄的话,不妨请教练人员或自行携带一些生秋刀鱼或是小虾等饵食,吸引鱼群前来食用。 须注意的是不要过度喂食,不仅容易影响生物本来的生存习惯,亦可能因此使水质变得污浊,进而影响拍摄的清晰度,反而会得到反效果,无法发挥实质的加分作用
摄影:Octavio Aburto
贴近拍摄的主题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所以解析度再好的镜头、出力再强的闪灯,到了水中都会大打折扣。 若想要得到高品质照片,就要尽量贴近主题。 以微距镜头近距离特写极微小的​​水中生物,常可以拍到极鲜艳的色彩;景深范围较长的超广角的镜头甚至是鱼眼镜头则适合用来拍摄海扇、珊瑚礁或是人物等大景。 若是采用消费型数位相机,则可采用广角端配合光学防手震与​​高感光度。
摄影:Mike Korostelev闪光灯在海水中的照射距离,通常1公尺之内也会有较好的补光效果,不过因为贴近被摄生物,所以容易出现补光不均匀的问题。 解决方式可将离机闪灯装置在潜水袋中,利用光触发或是无线电触发,就能利用不同方向的闪灯,解决补光不均匀的困扰。闪灯补光角度的建议透过海水,所有物体都罩上一层蓝蓝的色彩,海水越深颜色就越蓝;为了还原海底生物原本的色彩,就必须仰赖闪光灯。 消费型数位相机通常有内建闪灯,而防水壳亦多会在闪灯位置加上白色扩散片,好让光线柔和些。 但是闪灯直打的后果,除了造成画面缺乏立体感,再者就是正面光极易因水中悬浮粒子的反射,在画面上形成一点一点的白点,克服这情形最好的方法就是外接闪灯,并且加大闪灯的距离和角度,这时候一组方便调整的灯臂是不可缺少的,以应付各种不同的拍摄情况。
摄影:Tobias Friedrich有些灯臂甚至有快拆的构造可以更方便拍摄者更灵活的去改变灯光角度,做出更好的画面效果。 而至于单灯或是双灯的拍摄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考虑水下的操作难易,其实大多数还是以单灯为主,多灯时如果没有调整好闪灯的输出和角度,反倒形成比较平面的影像,或是左右互相交错的影子而造成反效果。水中拍摄的注意事项维持自身的中性浮力是在水下拍摄时必具备的首要条件。 水面下是三度空间,加上有水流,拍摄时不像陆地上可以两脚站稳甚至是使用三脚架,所以浮力的控制是很重要的训练。 维持均匀的呼吸和柔和的肢体动作,有助于靠近然后拍摄海底生物;过大和不恰当的动作往往会惊吓鱼群和小生物,一不小心蛙鞋还会把水底泥沙扬起,影响水中拍摄的品质。不过水中虽然难以固定位置,但也少了地心引力的限制,全方位多角度的拍摄,让水中摄影的角度更大。 此外,除了水中生物与景观,潜水同伴也是极为重要的拍摄元素,水中摄影时别忘记拍下潜水客在水中与鱼共游的画面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L2 水下摄影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