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题:中国电影“走出去”:三大短板亟待补齐 新华社记者张漫子 在近日举行的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发展国际论坛”上,来自法国巴黎中国电影节、新西兰中国电影节等多个全球中国电影节的代表和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电影要走出去,还需补齐“专业人才”“质量提升”“语言翻译”三大短板。 从传播力和影响力来看,电影是一张让世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名片。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显著增强,中国电影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得到海外关注。 中外合拍,以及中外影人在制作、营销方面的合作愈发频繁,不仅促进了全球电影产业的升级,也深刻影响了我国电影消费群体的观影习惯。然而奥斯卡等国际重要电影奖项中,中国的缺席意味着中国电影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而言,三大短板有待补齐。 首先是关于专业人才。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看来,培养电影人才最重要的问题是加强电影工业背景下的人才专业化,强化专业分工,让筹备、拍摄制作、宣传发行、衍生开发等各个环节的每一个工种都能实现高度标准化和规范化。 “许多从专业院校毕业的电影人才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毕业后到了片场‘实战’还是满脑空白,既不会搭景,也不会配威亚,需要现教现做。”英国万象国际电影节主席贾振丹建议,为了提高拍摄、制作效率,一些具体工种的人才可通过职业教育培养。 新西兰中国电影节主席和志耘表示,一些海外国家的电影人才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例如新西兰鼓励六岁至十二岁的青少年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才华参与视频短片的构思和拍摄中,并允许他们拿手机拍摄作品。 制约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另一个因素在于精品创作依旧“有高原,缺高峰”。在编剧、导演文隽看来,开拓海外市场要征服全世界观众,这要求电影本身的质量必须过硬,必须打动全世界观众,引发更多人的情感共鸣,而不是在自己的圈子里自说自话。中国电影从业者应广开视听,尽情打开创作灵感。文隽建议,应当尽力开拓电影种类和题材,保证电影市场能够给观众更多分层化和多样化的选择。 最后,语言翻译问题是必须扫除的一大障碍。当前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字幕等翻译不够精确,语言表达方面不符合海外观众的观影习惯,限制了海外观众理解剧情。“中国电影想要更好开拓海外市场,就不能让不过关的翻译影响当地观众的观影体验,以至于阻碍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的步伐。”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说。 巴黎中国电影节主席高醇芳认为,目前语言翻译等问题已经限制了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建议当地语言专家参与翻译工作,同时有更多专门的海外宣发机构和文化交流机构在译制方面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温馨提示
红影界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本站内容及配图均由网友原创或者来自网络,仅供学术交流与讨论,原作者拥有所有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送邮件至 2539159016@qq.com 删除。
详情请查看:版权声明
|
路过 |
雷人 |
握手 |
鲜花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