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孟向东胡舒彤河南日报通讯员杜福建 老区名片 地处豫鄂交界的桐柏县是一座千年古城,也是一片具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热土,1985年正式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革命老区”。1926年2月,南阳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在桐柏建立,曾是3个中央级、6个省级、9个地级党政军领导机构所在地;区域内有120余处革命遗址。战争时期,这里涌现出“筹粮”“送鞋”等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风靡一时的电影《小花》就是根据发生在桐柏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同时,这里还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肩负着生态保护和治理的重任。近年来,桐柏县将红色资源同绿水青山融为一体,经济发展主打绿色牌,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带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细雨蒙蒙,走进桐柏。 拾一把干柴放进尚有余灰的炭火盆,片刻,火苗蹿起,瞬间让人感到身上暖烘烘的。2019年12月25日,在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村民杨老汉家中,围坐火盆旁,听老乡们讲红色故事,在寒冬时节,听得人热血沸腾。 磨沟村曾是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驻扎过的地方,地处桐柏深山区,耕地面积有限,一度是个贫困村,如今,却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红军亭、红色小道、红军广场……红色旅游发展蒸蒸日上。 去年10月,杨老汉的儿子把家里的老房子翻修成了两层的仿古院落,一楼搞农家乐,二楼开民宿。古色古香的门头上挂着“磨沟民宿一号”的牌匾,花坛里的月季花在寒风中绽放。走进屋里,一楼客厅宽敞干净,小马扎、方凳子、折叠餐桌摆放整齐。二楼客房的“标间”“大床房”设施齐全。离阳台不远处的实木茶台上,茶具摆放一应俱全,客人们惬意地喝茶聊天,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下来赚个七八百块钱没问题。”杨老汉笑眯眯地说,等开春了,把厨房上面的屋顶收拾成个书屋,“全用茅草坯,可文艺的那种。” 磨沟村从2016年开始,整合村中的革命旧址、旧房屋、山地等资源,打造红色旅游乡村。目前,村里像杨老汉家的这种民宿不下20户。去年“十一”长假期间,累计接待游客9万余人,创收30余万元。村民们的“旅游饭”吃得越来越香了。站在红军广场上,极目远望,山上红军亭傲然屹立、山间登山道曲折蜿蜒、山下荷塘风韵犹存,一幅生动的乡村美景图跃然眼前。 “今年我们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后勤保障跟上了,咱‘红’区的‘绿色’经济才能‘飞’起来嘛!”新集乡党委书记尹璐说。 磨沟村的变化是桐柏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桐柏县以红色景点和文化为依托,将红色资源同绿水青山融为一体,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红色沃土上奏响绿色奋进曲。 在朱山镇黑石山茶场见到张海青时,她正在查看茶树长势,指着一段茶叶枝条说:“这些都是秋季的新枝条,开春后第一茬吐绿,口感最佳。”张海青算了笔账,眼前这片茶园光春茶就能卖400多万元。 今年57岁的张海青,是地地道道的桐柏人,从事种茶、制茶工作已有40年,从深山里迫于生计种茶的“农家女”,到如今成为拥有4家茶园、年产销茶叶几十吨的“女茶王”。 好山好水种好茶。桐柏县森林覆盖率51.7%,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4万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桐柏茶叶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抢手货提供了保障。靠种茶富裕起来的张海青,吸纳了200多名贫困户在她的茶叶产业链条上工作。2010年她申请注册的“桐柏红”商标,供桐柏县所有茶叶种植户使用,让大家共同致富。 如今,作为桐柏县“当家产业”的茶叶产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县茶叶出口创汇2.5亿元。 桐柏县将茶叶、艾草、食用菌、小龙虾四大产业作为特色产业,主打绿色发展牌,绿色产业发展步履铿锵。 “桐柏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我们实施生态立县,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推进革命老区的绿色崛起。”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说。 离开磨沟村时,天空一片蔚蓝,万亩生态林绵延千里,淮河水向东蜿蜒不断。而昔日红军作战的山间小道,如今已变成国家级“四好农村路”,安全顺畅。 (祁道鹏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手记】 战争时期,军民一心,同仇敌忾;和平年代,自强不息,战胜贫困。老区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红色精神从未缺席,永不褪色。 桐柏县毛集镇熊寨村贫困户殷哲华不仅种植艾草,还利用闲暇时间到附近的艾草加工厂打工。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像殷哲华一样找到了致富门路。 在桐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慎挖山,少砍树;慎填塘,少拆房。”老区人民利用生态优势改写命运的同时,从未忘记所肩负的生态保护和治理的使命,把绿水青山留给子孙后人。 “红”是桐柏的底色,“绿”是发展的新路,在“红土地”上做足做好“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桐柏老区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温馨提示
红影界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本站内容及配图均由网友原创或者来自网络,仅供学术交流与讨论,原作者拥有所有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送邮件至 2539159016@qq.com 删除。
详情请查看:版权声明
|
路过 |
雷人 |
握手 |
鲜花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