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扫一扫打开手机网站

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文章详情

王静珠: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电影人

2019-10-11 10:32| 发布者: 红影| 查看: 162| 评论: 0|来自: 北青网综合 返回上一级

摘要: 1949--2019,新中国走过70年峥嵘岁月,老一辈电影工作者为电影事业挥洒青春与热血,铸就了新中国电影的辉煌。为记录、定格我国电影艺术家珍贵影像,向与新中国同龄的老一辈电影人致敬,CCTV-6电影频道从9月1日起,每 ...

1949--2019,新中国走过70年峥嵘岁月,老一辈电影工作者为电影事业挥洒青春与热血,铸就了新中国电影的辉煌。

为记录、定格我国电影艺术家珍贵影像,向与新中国同龄的老一辈电影人致敬,CCTV-6电影频道从9月1日起,每日20:10播出70集电影系列人物专题节目《封面——我的电影故事》。

节目拍摄采访了70位七十岁以上电影艺术家,一段段口述“我的电影故事”串起新中国银幕往事。

今天为我们分享的是著名编剧王静珠。

王静珠,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电影工作者,她与著名演员、导演张良是电影界的知名伉俪,两人共同创作的《少年犯》、《特区打工妹》等影片曾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国家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等荣誉。(以下为王静珠口述,由笔者整理)

王静珠: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电影人 2888add6a147f8096a4f9648734b5a36.jpg

我很小就有了电影情结。1946年左右,我大概11岁的时候,就开始每天爬电影院窗户去看电影。因为电影院是用黑布遮着光,我就要把那个黑布拉开才能看到里面,很累的,手还要拽着窗户的铁栏杆,就这么看。

那个时候我心里头就埋藏了一个电影情结:我长大了一定要搞电影,一定要搞真的、善的、美的电影。

1952年,我在苏州美校看到了刚成立的一个电影卡通专业,电影两个字对我很有吸引力。我考这个就可以进到电影系统里去,我一定要考。我就这样读了动画的科班,我们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届动画专科毕业生。

毕业之后,我进了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195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刚刚成立,我们一共才60个人,我就是60人当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王静珠: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电影人 0799673aeab7d7ed1ff0c6236d8e88b6.jpg

刚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王静珠

改革开放之后,我又到了广东。电影《特区打工妹》描绘了广东的特色——“打工妹”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的人群。我为什么要写这部片子呢?因为我在火车站看见了一对十八九岁的女孩子,拿着行李在火车站坐着。我问她们:“要去哪里?”“去深圳。”“干吗去?”“打工去。”“你们过18岁了吗?”“快了。”

其实有的人还没有过18岁。她们就为了摆脱家乡的贫困,18岁就出来找工作。这群人盖起了高楼大厦,付出了自己的心血,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深圳。

王静珠: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电影人 51ce4560d0e7827df4f78739870d4009.jpg

我们写《特区打工妹》的过程也相当艰苦。我们第一次去到日本松下的大厂,那里有大量女工,但是一开始不让参观。我和张良要去看,不让看,大门关着,从来不接待记者。一次阻挠,二次阻挠,就是不让看。后来第三次是他们主动来请我们,因为听说张良导演来了,愿意为张良导演开门。我们就进去看,那些孩子们都在那里打工,在流水线上工作,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王静珠: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电影人 8febe62e42369a75b791015203ecc62a.jpg

张良和王静珠夫妇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深圳的打工妹是相当辛苦的,她们的贡献非常大。我在写《特区打工妹》的时候,就想要告诉孩子们,你们去了深圳要接受考验,要自强要自立。我特别表达了一种“盗火者”精神,去了深圳要去学习、去“盗火”,要把“圣火”偷回来去建设家乡,这才是我们摆脱贫困的出路。电影里的最后一场戏“打工者之歌”,就特别谈到我们要建设家乡,让它也跟深圳一样富强。

我获得的一切不是因为我能干,而是因为时代造就了我,我觉得我碰到了很好的时代,而且现在越来越好。我认为我生的很逢时,一切都正好。

编导:蒋毅

采访:黄勇

摄像:张保平 陈思宇


  •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 分享:
  • 最新评论

    
    

    主页

    需求大厅

    互动

    技能物语

    教程/投稿

    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