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扫一扫打开手机网站

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帖子详情

为什么你讨厌所谓的“艺术摄影”?

为什么你讨厌所谓的“艺术摄影”?



李伟 实习影

影值: 2 银子: 2

2020-11-16 23:02:05 | 显示全部 返回 收藏收藏

要拓宽摄影视野,全面提升审美和创作力,原画册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多看艺术摄影,读大师作品,并以之为上层指导。那么问题来了,很多时候,人们眼中的“艺术”都看不懂呀,太不符合大众审美了,那要如何学?

  “看不懂的照片”系列中,我们已经用三篇文章谈了一些前置的问题:

为什么有的照片你看不懂?》
《如何与看不懂的照片和平相处?》
《一张照片,怎样才算看懂?》

  接下来,我们会陆续推出关于“如何看懂”的文章。摄影史或艺术史,其实更多的告诉大家各种流派的从何而来,是什么样,而很少谈及大众视野下的我们如何去理解和接受它们,更不会去谈论在实践中如何借鉴。这个问题太难了,但我们计划用一系列内容和课程去层层剥开解决,力求真正让艺术摄影为大众的学习服务。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调停”。因为不少朋友表示,被所谓的大师摄影冒犯过……

  -
  01
  你一定被“大师”冒犯过……

  先说一个结论:横亘在大众与艺术摄影之间的壁垒,很多时候不是

作品太深奥

而是

观众太失望

  为什么这样说呢?

  很多朋友遇见看不懂的(艺术摄影)照片,会觉得恼羞成怒,甚至觉得受到了冒犯,觉得是一群“不正常”的所谓创作者在玩弄大众,在挑战人类的“正常审美”。

  因为它们很多时候是这样的:

[img=0,411]https://img[/img]
©威廉·埃格尔斯顿,彩色摄影大师。

[img=0,515]https://img[/img]
@罗伯特·亚当斯,美国摄影大师,新地形摄影代表人物。《From the Missouri West》

  当然所谓的艺术圈子的确是鱼龙混杂,这里我们先排除这一撮人,谈论本就值得谈论的人和作品。

  这种“失望感”更很多是因为大众对“高超技艺”的期待落了空。怎么说呢?在观众的立场上,他们所期待的是——

在自己预设的路径上
看到更精湛的表现

  而艺术摄影给大家的,却是失望。比如……

我喜欢漂亮的风景
我心中的好作品是震撼风光大片

[img=0,430]https://img[/img]
@Keith Ladzinski,国家地理摄影师

而艺术摄影给我的是
破破烂烂的风景

[img=0,508]https://img[/img]
@David Benjamin Sherry,《Paradise Fire》

·
·
·

我喜欢讲故事的照片
我心中的好作品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人间故事

[img=0,427]https://img[/img]
@史蒂夫·麦凯瑞,国家地理首席摄影师

[img=0,436]https://img[/img]
@史蒂夫·麦凯瑞,国家地理首席摄影师

而艺术摄影给我的是
呆若木鸡的人物摄影

[img=0,809]https://img[/img]
@埃里克·索斯, 《I know how furiously your heart is beating》

[img=0,520]https://img[/img]
@埃里克·索斯,《I know how furiously your heart is beating》

·
·
·

我喜欢极简风
我心中的好作品是漂亮的几何图像

[img=0,644]https://img[/img]
@Yener Torun,ins当红摄影师

[img=0,648]https://img[/img]
@Yener Torun,ins当红摄影师

而艺术摄影给我的是
不知所云的抽象图案

[img=0,848]https://img[/img]
@托马斯·鲁夫,《Substrate》作者将多张日本彩色漫画与动漫图像虚化处理之后重叠起来,进一步虚化制作成这组作品《Substrate》,这样的影像已看不出其原型,它们能算是照片吗?

[img=0,509]https://img[/img]
@李俊,《记之暗面》作者将一系列物体放置到相机内部,让光线穿过物体在底片上感光成形,形成一系列抽象的影像。

  其实不是人们不愿意去理解艺术摄影,而是在准备理解搓手期待的时候,就对作品本身“失望透顶”,因为它们并没有看起来“更屌”。这部分观众最终会转而去壮大了沙龙大片的队伍了。

  所以,要用一百多年摄影史和大师作品来指导大家拍照,第一步便是让大家明确艺术摄影和大众摄影思维的差异本质:虽然更多时候表面上是说“看不懂”“深奥”,实际上是“失望”。

  -
  02
  慎说“就这?”

  艺术摄影和大众摄影的审美思维差异,就像平民想象中皇帝是在用金扁担在挑水,而事实上皇帝根本就不用扁担,甚至也不挑水……鸿沟就在人们对“金扁担”的想象和现实中扁担的缺失中变得越来越深。

  “我喜欢美丽的风景→我希望看到震撼风光大片→我得到的是破破烂烂的风景”的结局通常会是观众的一句评价:

“就这?”

  观点中还带有强烈的“如果把它发到朋友圈都没人点赞”的附加解释,来反驳它的合理性。这实在是诡辩。

  我们先不说艺术摄影,就说最最大众的手机摄影。原画册社群成员,也是现在原画册合伙人之一@赵童话的爸爸,这张照片,也曾被评价“不就是拍了个床单吗?”,然而因为这张照片他获得了今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年度摄影师。

[img=0,864]https://img[/img]
©赵童话的爸爸

  这张照片,稍有感知能力的朋友并不难get到点,大概只属于受到威廉·埃格尔斯顿影响,但依然很通俗明快的摄影小品吧。又或许能有一些乔尔·迈耶罗维茨的联想。

[img=0,516]https://img[/img]
©乔尔·梅耶洛维茨,《海角之光》

  问题是,有部分人完全不认同“日常感”可以称为好照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以自己固有认知和社交网络点赞来衡量照片的价值,很有可能会失去一大片森林。

  还不仅仅是艺术摄影,也包括我们平时所谈论的沙龙摄影。

  观众自有评价的权利,但“就这”这一句简短的评价却让很多可能性戛然而止。

我喜欢,和我认同,
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当下所处阶段的喜好。但若一概否认甚至谩骂自己审美光谱还覆盖不了的区域,其结果将会是自己的审美会逐渐缩窄到一个孤岛上——这也是为什么部分朋友学摄影一段时间后反而不知道怎么拍了。

  经验告诉我们,慎说“就这”,是摆正三观、将来避免瓶颈的最好态度。

  -
  03
  弥补审美盲区,
  建议和三种照片做好朋友

  看过《为什么有的照片看不懂?》的朋友,一定会意识到,遇到看不懂的作品可以解释为作品落在了自己的审美光谱之外。那有没有一些可以帮助大家快速接受的,可以拓宽自己审美光谱的知识呢?

  有。

  人们会自然喜欢抒情、画意、故事感、视觉冲击、形式感、奇观类照片,而许多人的“审美盲区”大多可以用三类照片概括:

  “冷酷无情”
  “不讲故事”
  “看起来像乱拍的”

  大概可以是Hanzlova这样的阴冷冷峻图像:

[img=0,975]https://img[/img]
@Jitka Hanzlova 《Forest》

  也可以是托马斯·鲁夫这样的冷酷证件照,而且还不止一张,而是一群。

[img=0,866]https://img[/img]
@托马斯·鲁夫,《Portrait》

[img=0,1060]https://img[/img]
@托马斯·鲁夫,《Portrait》

  还可以是肖尔这样歪歪扭扭,在强制闪光下,甚至让人有点作呕的三明治:

[img=0,433]https://img[/img]
©史蒂芬·肖尔

  “冷酷无情”、“不讲故事”、“看起来像乱拍的”并不是什么好的评价,而代表着冷漠、无趣、错误。在艺术摄影中,却可以对应为

  “冷面摄影”
  “非叙事摄影”
  “形式不确定性”

  它们就是艺术摄影中“冒犯”大众的元凶。如果上面三张照片也冒犯了你,那么建议你先不要嗤之以鼻,而是存疑,学会与这三类照片和平相处,这样便可以解锁一大片图像区域。他们还代表了冷面美学、诗意、快照美学等每个人都可以解锁的区域。

  -

  当然如果你了解到这些,依然愿意回退到自己原有的审美舒适区,我们也表示尊重和理解。只是我们的建议是多了解,先“认同”,再“喜欢”。





上一篇:58岁曾伟权因肺癌去世,生前露面消瘦难掩憔悴,一生未婚...
下一篇:买相机还去实体店?



灵活就业-技能/资源雇佣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主页

需求大厅

互动

技能物语

教程/投稿

更多+


发帖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