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扫一扫打开手机网站

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帖子详情

相关文章推荐
  • 20-25元/时,有电脑即可做的线上兼职!批改作业~
  • 【远程兼职】今天仅需40人,男女不限!
  • 请问一下有没有摄像师有南充嘉舟丽港的航拍素材,有报酬
  • 本科学历可报!图文数据标注,月入4-6千!在校大学生线上可做~
  • 招募授课老师 每周只需授课3.5天保底年薪12w-18w,周末住宿打车报销~
  • 80-200元/时,n次方教育招募精品课堂授课教师,保底年薪12w-18w,有打车费用报销,周末上课酒店住宿全包!
  • wx视频号 发视频、发图文
  • 杭州晟纬文化艺术工作室
  • 擁有多年經驗!!因車禍腳傷而轉職接案
  • 招募发型模特

    招募发型模特

    2024-06-29
  • 设计兼职 工资周结,100-300元/单提成!
  • 市桥街有现场招聘会
  • 需要一名女演员
  • 【设计兼职】工资周结,100-300元/单提成!
  • 北京互勉拍摄中式证件照➕美式证件照
  • 线上兼职,内容发布简单,每天10到20分钟,可月入500+
  • 修改错字,日结
  • 你好我们机构是教育局属下的正规教育机构。现正在招能长期的兼。职助教老师24年2月20日∽24年7月中小学生放假止。
  • 个人自由设计师,可约稿
  • 超简单两个兼职,手机也可操作!
  • 全国收  拍摄地:杭州或者广州
  • 北京跟组

    北京跟组

    2024-01-21
  • 招募线上分销代理,时间地点不限,自己利用空闲时间赚零花钱!!
  • 广州8号替身fitting
  • 有类似这种感觉的演员私我发资料
  • 悬疑片招募演员
  • 【线上兼职】英语作文老师招募!120-250元/千单词,长期招募!
  • 找人做这种图

    找人做这种图

    2023-12-12
  • 《沧海扬帆》中国首部说唱舞台剧,还有大量角色未定,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报名
  •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

    

    A于于 实习影

    影值: 57 银子: 10

    2020-6-23 14:34:26 | 显示全部 返回 收藏收藏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1.jpg
    Air君有话要说
    前段时间,Air君邀请了韩松老师,跟大家聊了聊关于“为什么有些摄影作品,我们看不懂?”这个问题。没想到,大家对此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2.jpg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3.jpg
    评论区部分截图
    今天,韩松老师会从5个方面,再次跟大家探讨 “如何读懂1张作品”这个问题,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哦~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4.gif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5.jpg
    首先,我承认这篇文章用了一个大家最好懂的照片作为封面吸引大家点进来。但我们要谈论的核心是 不太好懂的照片。
    “看不懂”,是大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障碍, 直接影响到拓展摄影语言及审美积累。我们将今天从 学习 和 认知 的角度(而非摄影理论的角度),来聊聊关于“懂”这个话题。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6.jpg
    人们普遍认为“看懂一张照片”需要两个条件:
    能分析这张照片的构图形式  +
    能解释这张照片在表达什么
    我不认为这个标准完全不正确,但我认为它会成为人们欣赏作品的一个阻碍。因为这个标准用到了一个不太适合作品欣赏的方法:
      翻译  
    它很容易引导人们用 几何关系 去翻译一张照片的形式,同时又 用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解读 的方式去思考一张照片的内容。
    我们以一张很有名的照片为例, 2014年荷赛金奖--《信号》。 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构图分析: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7.jpg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8.jpg
    JohnStanmeyer/摄,《信号》,2014年荷赛金奖。根据网络某构图教程绘制。
    某解读认为这张照片是综合运用了“对角线”和“三分法”构图法则。
    以及这样的内容解读: “John Stanmeyer 是 VII 图片社的创始成员之一,获奖作品名为《Signal》,信号。它记录了在吉布提海岸中转停留的非洲移民举起手机,试图获得邻国索马里手机信号的画面。”
    有了上述解读是不是就有一种“通透了”,“搞懂了”的感觉?
    对于 形式简单、内容故事性强,表意明确 的照片,用上面的方法去辅助理解一张照片,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它很难帮助我们搞懂大多数作品, 有时反而会造成很多障碍, 原因有: ①  画在照片上的 三分线也好,螺旋线也好,对称轴也好, 只能分析一部分照片的形式(且这部分照片大多符合古典的均衡形式美法则),解释很多其他照片会有些无力; ②  这些线条 只是事后的分析,是摄影师意识的折射, 不是他们拍照的真正意图;
    ③  这些 线条无法完整解释一幅作品, 符合这个规则的照片也不一定就是好照片; ④  很多照片并没有在讲一个故事;
    ⑤  依赖上面的公式你会更习惯于形式+内容;
    ……
    所以这样的照片比较容易“懂”: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9.jpg
    Alan Schaller/摄 《伦敦街头》
    这张照片你很容易用框景式构图、突出主体等形式分析+都市拥挤和神情漠然等故事描述来“解释”这张照片。也许你还会夹带“这女的长得不错”这种私货。
    这样的可能不太容易懂: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10.jpg
    王轶庶/摄
    王轶庶老师很多作品很难用上面的公式解释。但我很着迷那种源于现实又超脱现实的图像气质。这种“通”,是“懂”的第一步。
    好了,既然我们不赞同“形式分析+内容解释”式的弄懂照片的公式,那么我们认同什么呢?先给出原画册的结论:
    对于大众,推荐的“懂”的标准不是语言精确翻译,而可以是以较为舒适的心理状态,将这张照片纳入到自己的审美光谱中。
    注意,这里的“审美”不是很多朋友理解的“欣赏一个东西的漂亮”。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11.jpg
    我们可以从 认知的角度 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来看 NoelTichy提出的理论,他将认知世界分为三个区。三个区的状态也可以引申到个人审美偏好的学习。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12.jpg
    • 舒适区 - 已掌握的技能 - 心理处于比较舒适的状态的审美
    • 学习区 - 正在学习的技能 - 有一定挑战,但是不至于太难受的审美
    • 恐慌区 -  全新的体系 - 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或的审美
    还记得之前提出的视觉偏好光谱吗?对于大多数摄影爱好者,最开始的审美舒适区是 形式偏确定、内容偏叙事、意象偏中性至正面的。
    “第一象限”也就是大多数最初接触摄影的朋友的“舒适区”。 如果将上述学习认知区域和象限叠合, 普遍情况 可能是这样: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13.jpg
    大视觉偏好象限和认知区域的叠合示意图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14.jpg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15.jpg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16.jpg
    大众视觉偏好坐标XYZ轴光谱
    对于大部分爱好者朋友来说,刚开始其实舒适区是很小的。(很多人觉得大,自己喜欢的风格很多,但其实这些照片的内核都一样),而我们提出的方式就是重视“学习区”:
    逐步地,试探性地,
    拓展自己的审美舒适区。
    “学习区”,不是为逃离舒适自作自受,而是一个寻求好奇、探索和实验的区域。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体验一下“审美”舒适区到恐慌区。
    比如我们来到“街头”这个拍摄场景。
    开始 ↓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17.jpg
    史蒂夫·麦凯瑞/摄
    首先,大多数观众会觉得这张照片不错——或者说它简直不要太棒。异域风情、猎奇、光影、氛围、形式,完美的引导线构图和着迷的旅行故事。 没错,它应该就是在大部分人最初的审美舒适区内的作品。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18.jpg
    布列松/摄
    这张或许不那么迷人,但是有一点摄影爱好的朋友也能很快get到它的点,甚至能在图上 画一条螺旋线,来论证骑自行车的人和楼梯是如何共同造就了一个完美构图。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19.jpg
    约瑟夫·寇德卡/摄
    这张似乎不那么“美”了,但也很有戏剧性和历史纪念价值。也许在原来的舒适区内悟一悟,也能够得着。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20.jpg
    戴安·阿勃丝/摄
    这张,似乎充满了槽点。小孩儿身后的树“长”在了他的肩膀上。画面也不那么漂亮吸引人。此时,你可能得习惯新纪实式的观感。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21.jpg
    史蒂芬·肖尔/摄,《不寻常的地方》
    它要表达什么?没有重点,没有突出主体,内容也不精彩有趣。什么鬼什么鬼?只能勉强接受。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22.jpg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23.jpg
    保罗·格拉厄姆/摄 《The Present》
    这张,会不会曝光就有一点问题?你不确定他有没有注重构图?他在拍什么?他在欺骗观众吗?他在故弄玄虚吗?他出名是不是走后门?~
    打住 我个人不太赞同一些艺术摄影科班出身人的观点,他们中有的人习惯于急于推翻具有传统审美的照片,也过于鄙视大众对照片原有的认知。
    这种观点无疑是将大众过早置于了“恐慌区”,从认知和学习角度来讲,我认为不科学,会适得其反。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24.jpg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原画册说的“懂”,有点玄学啊!
    艺术界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有人敢说自己懂所有的艺术作品,如果一个人这样说,那么TA一定是个骗子。”(其实是miya说)为了让这个问题不显得太玄学,下面会多说一些方法和实例。
    作为一个不明真相的群众,你可能无法马上阅读艺术史和艺术哲学,所以你没法马上“通透地懂”。
    我们建议,首先 你不是要去寻求一个绝对的“懂”的界限,而是慢慢“养”, 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通过图像本身来阅读  
    这看起来像一句废话。我真正的意思是: 去描述而不是翻译。 你可以先暂时忘记“解读”这件事,将注意力放在画面本身。
    你可以首先客观地看看图像里面有什么,感受,感受,感受,而非追问“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如果你对图像感到不适,可以参照偏好光谱 (点我看光谱) ,看看是不是在形式、内容、表意上超出了自己的习惯? 不懂就搁置,但不要拒绝阅读、关闭感官。
    这是慢慢拓宽自己的审美光谱的前提。
    保罗·格拉厄姆/摄 《The Present》
    我们来看上面“恐慌实验”保罗·格拉厄姆(Paul Grahm)的两张照片。图像本身说了什么呢?他拍摄了纽约的街道,2-3张照片为一组,记录了短暂时间间隔之内的同一场景。 在这些照片中,单一的地点被分裂的视图反复呈现:在一个街角,变动的只有行走的人群以及他们的神态和举动。 ——这是我们能看到的。
    摄影师在拍摄这些照片时是静止不动的,行人则从完成进入镜头框,走出镜头框的整个过程, 他试图通过这些图像探讨时间、地点以及动作的概念。 ——这是我们阅读材料和理解后能知晓的。
    而如果一开始就去试图用构图法来分析比对,或是用自己脑海中有限的想象力去解读故事和思想,那么只会离"懂”越来越远。
      慎用语言阐释  
    如果你有一种与创作者之间的“你懂的”的信息交换,视野会开阔很多。这种交换更类似于 能量交换 而非 语言信息交换。
    当然,照片并非不能解读,只是 解读不是解题, 有艺术欣赏经验的人的解读会更接近作者本意,但也无法精确解题。 当用语言精确描述一些摄影作品的时候,作品所能指涉的通常也是有限的。
    传统一些的摄影通常能明确用语言翻译,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觉得传统摄影更容易懂。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27.jpg
    Alan Schaller/摄 《伦敦街头》 他是ins街头摄影当红摄影师,以明确的形式感和故事感著称。因为更容易“懂”,所以很红。
    这点很像音乐。
    音乐 (不包括歌词) 是很抽象的材料,你很难去翻译一段音乐。以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为例,这是一首标题音乐 (其实标题音乐在古典音乐中并不多) 。
    对于观众来说,“懂”这首曲子的核心,是调动了审美中那种生机、正向、自然等意象共鸣,而非正确解释了作曲家用音乐材料去描绘一条河还是一座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一个人觉得它叫《绿色阿尔卑斯山》,我不会觉得TA不懂这首曲子。
    反而,如果一个人用《蓝色多瑙河》中的音乐材料去讨论是描写的流经维也纳那一段还是流经布达佩斯那一段,并且嘲笑脑海中满是阿尔卑斯山的朋友,我会认为这个人离“懂”更远一点。
    所以,对于爱好者来说,一张照片的阅读, 知其然 要优先于 知其所以然。 提出这样的观点,主要是 避免一些朋友对照片:
    理工科推导式地理解一张照片
    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也反对那种越过艺术作品外观,而对其内容和指涉的意义进行过度阐释的做法。
    能够“以较为舒适的心理状态,将这张照片纳入到自己的审美光谱中”这个标尺去“懂”照片,你不能说参透了艺术作品, 但一定能在拍摄和阅读作品的时候感到一些自由,并且有自己的态度了,你可以和作者有能量交换。
    我认为这是一个初学者认知的最好状态, 也是基础,从这意义上来说,一点都不玄学。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28.jpg
    如何找到“学习区”?可以 顺藤摸瓜。
    当然不是任何不知所云的照片都有被阅读的价值,从资讯筛选的角度而言,稳妥的方式依然是关注 靠谱的画册、靠谱的摄影展、靠谱的人以及和他们相关的人。
    什么是靠谱的?
    我们依然建议以 摄影史上的大师为主干, 进行这方面的拓展。以下是一个在 普遍 意义上从“舒适区”往外拓展,由浅入深的摄影师列表,可作参考: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29.jpg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30.jpg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31.jpg
    注:本列表选自课程《给每个人的摄影史》,特指该摄影师代表作。分级是按照普遍意义上受众的理解难度,个体差异较大,仅供参考。分级与作品“深度”无关。上述“懂”的定义为本文中的定义。
    当然,上面的第1级,也包括了大多数网红摄影师的作品。
    利用“不懂”的作品中拓宽审美光谱, 是重要且必要的一步,也是 值得终身学习 的内容。你可能无法因此成为艺术家,但至少可以:
    ①  避开“瓶颈”,因为你一开始就是以一个开放的底层框架在认识摄影;
    ②  用更宽光谱指导下的摄影语言去拍照;
    ③  看懂更多照片,获得更多精神享受;
    ④   翻开艺术画册, 不会满眼都是“生理不适”, 怀疑是不是整个艺术界都在和我逆行;
    ⑤  走进MoMA、蓬皮杜、阿尔勒摄影节、上海西岸等世界重要的展馆和展会,不会两眼一摸黑,全都是“不能接受”的作品;······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32.jpg
    重点指出, “以较为舒适的心理状态,将这张照片纳入到自己的审美光谱中” 只比较适用于大众摄影爱好者的的程度。
    相比正式的艺术学习,上面的框架其实还是 偏感知层面, 属于先和 作品们培养感情的阶段。 如果要系统阅读艺术摄影作品,则需要全面了解摄影师、创作动机、形式、内容、工艺、完成度等。
    通常你需要一些文献、需要到完整的实体作品面前欣赏,你需要更多的 摄影工艺了解、艺术哲学、摄影史艺术史等理论修养 等。
    如果爱好者们有了一些创作实践,大多还会是片段式的、碎片化的 ——但这也是我们能想到的最适合大众的上手方式了,同时也是反哺实用性摄影的好方式。需要做出完成度高的作品, 你需要的是更系统完备的艺术摄影训练, 这个暂时不在我们今天的探讨范围,原画册未来会请艺术家来为大家分享。
    最后,突然想起去年索尼摄影大赛日本区第二名这张作品。对它的争论正好可以印证我们今天的话题。
    保姆级的干货,教你如何看懂1张作品-33.jpg
    Ryosuke Takamura/摄
    这是一个让普通人匪夷所思,让有一定现当代摄影知识的朋友觉得可以理解,但从艺术作品角度来说又很单薄的作品(本来这个组别就是单张)。而在争论中,普通人说的不好,和专业人士说的不够好,其实并不在一个语境中。这就是本文所讨论问题的局限性。
    以下是关于探索“不懂”作品的学习建议:
    ①  不畏惧地观看,不要以傲慢的姿态轻易否定;
    ②  不能深刻理解,就搁置,存疑,将它放置在一个大概的位置中;
    ③  实践中,在拓宽的审美光谱中,做一些题材尝试和摄影语言的尝试;
    ④  不要跟风和不停切换好看的风格,以免卷入他人的pace,明白自己拍的东西所处的位置;
    ⑤  让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拍摄者,也成为艺术爱好者;
    ⑥  了解摄影史,摄影史的学习很重要,可以大大拓宽你的视觉接受宽度;
    ⑦  开始关注艺术史、美学、哲学,它能让你真正参透艺术及其欣赏; ……
    说到底,摄影需要的是一种 理性、批判、开放 的思维方式。
    Stay fool,Stay hungry.





    上一篇:摄影师吐血整理的「胶片入坑指南」
    下一篇:当线下拍摄都暂停后,那些「独立摄影师们」都在干什么?



    灵活就业-技能/资源雇佣平台
    

    tongs 实习影

    影值: 6 银子: 0

    2021-4-18 11:27:51 | 显示全部 返回 收藏收藏

    受教



    灵活就业-技能/资源雇佣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主页

    需求大厅

    互动

    技能物语

    教程/投稿

    更多+

    
    发帖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