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扫一扫打开手机网站

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帖子详情

相关文章推荐
  • 20-25元/时,有电脑即可做的线上兼职!批改作业~
  • 【远程兼职】今天仅需40人,男女不限!
  • 请问一下有没有摄像师有南充嘉舟丽港的航拍素材,有报酬
  • 本科学历可报!图文数据标注,月入4-6千!在校大学生线上可做~
  • 招募授课老师 每周只需授课3.5天保底年薪12w-18w,周末住宿打车报销~
  • 80-200元/时,n次方教育招募精品课堂授课教师,保底年薪12w-18w,有打车费用报销,周末上课酒店住宿全包!
  • wx视频号 发视频、发图文
  • 杭州晟纬文化艺术工作室
  • 擁有多年經驗!!因車禍腳傷而轉職接案
  • 招募发型模特

    招募发型模特

    2024-06-29
  • 设计兼职 工资周结,100-300元/单提成!
  • 市桥街有现场招聘会
  • 需要一名女演员
  • 【设计兼职】工资周结,100-300元/单提成!
  • 北京互勉拍摄中式证件照➕美式证件照
  • 线上兼职,内容发布简单,每天10到20分钟,可月入500+
  • 修改错字,日结
  • 你好我们机构是教育局属下的正规教育机构。现正在招能长期的兼。职助教老师24年2月20日∽24年7月中小学生放假止。
  • 个人自由设计师,可约稿
  • 超简单两个兼职,手机也可操作!
  • 全国收  拍摄地:杭州或者广州
  • 北京跟组

    北京跟组

    2024-01-21
  • 招募线上分销代理,时间地点不限,自己利用空闲时间赚零花钱!!
  • 广州8号替身fitting
  • 有类似这种感觉的演员私我发资料
  • 悬疑片招募演员
  • 【线上兼职】英语作文老师招募!120-250元/千单词,长期招募!
  • 找人做这种图

    找人做这种图

    2023-12-12
  • 《沧海扬帆》中国首部说唱舞台剧,还有大量角色未定,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报名
  • 台湾电影历史7

    台湾电影历史7

    

    ruhyung 实习影

    影值: 10 银子: 0

    2017-9-26 16:56:18 | 显示全部 返回 收藏收藏

    错误的第一步:类型歧途 
    当新电影正蓄积改革力量时,电影界却随着社会环境的浮动不安,率先骚乱起来。七五年以后,电影圈为了抢演员、抢档期、抢影片发行权,引发多次的喧闹(注417)。斗殴、恐吓、黑道介入等事件层出不穷,使电影新闻一再自娱乐版扩展到社会版上。新闻局在不堪其扰之下,只得出面呼吁电影圈,望在国事乖蹇之际,电影人士能多多地自律自爱。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主流电影踏出了错误的第一步。欧阳俊与朱延平宣布(注418),将当时所谓回头浪子马沙的「真实」故事(注419),改编为电影「错误的第一步」,并首开记录,以监狱与妓女户为主要场景(注420)。犯罪电影(或俗称社会写实片)自此迅速兴盛。被成龙、刘家良、洪金宝....打败的台湾电影业,纷纷转身投入这场社会写实片的混战中。并由此发展出赌片、犯罪新闻片、帮派片、以及女性复仇片等种种变型,充斥于八0年代的国语影坛。这么多人性暴力与社会失序的影片出现在国运乖蹇、政治波折不断的时代,使我们不免想起 Walter Benjamin 所说:「现代人的生活日益危险,电影正符合现代人的需要,因为他们需要一切震吓效果,以适应灾祸的威胁」(注421)。难道电影真有这种社会疫苗效果?
    另一方面,一九七二年,李翰祥自「国联」铩羽返港,改拍风月与老千电影,一时间风月片大起,香港公司也不断召唤台湾演员赴港进行色情演出。由于出现纠纷,一九七四年八月,新闻局公布「辅导电影从业人员申请出国拍片五项措施」,以管制台湾演员赴港。但实施后,却滋扰不断,窒碍重重,并成为影界相互密告与攻讦的利器(注422)。
    一九七六年,演员王羽、柯俊雄分传酒家闹事风波,引起社会侧目,电影界形象大坏,梅长龄遂发起演艺人员自律运动。九月,台港影视界十一个团体,在警总、国民党社工会、新闻局的支持下,修订通过影视演员自律公约,同时成立自律评议会;十月,一千名演艺人员参加台北实践堂的签署大会,面有难色;新闻局随后表示,对失检艺人的制裁,将以行政措施配合。自律公约之订定,原欲藉此约束演艺人员的社会行为,但却演变得过于复杂,以「至于不敬军、不劳军、蓄长发、穿奇装异服、不守时及合约纠纷都要列管」(注 423)。评议会疲于奔命,而演艺人员闹事或有违公众形象之新闻,有增无减(注424)。
    七八年十二月,新闻局又核定「电影事业及电影演艺人员辅导管理规则」,以发放牌照的方式,重新整队,加强对日益混乱的电影业进行揪整。七九年十一月,新闻局与一千七百位领证演员分批座谈,希望演艺人员能了解国家处境,共体时艰,发挥团队精神。但电影界仍利无反顾地继续吵闹着,并争先恐后,奔向更堕落的八0年代。
    类型的死亡与电影的没落 
    一九七八年,伊朗革命;七九年一月,宗教领袖何梅尼回到德黑兰,掀起反西方的宗教狂热。来年九月,伊朗与伊拉克冲突,演变成两伊战争。两河流域的政治发展,遂导致了全球第二次石油危机。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台湾房市大跌,股市不振,投资意愿降低,政府沿用过去十大建设振兴经济的方式,再提出十二项建设计划。但物价波动与经济成长停滞,使政府意识到,大型公共投资已不足解决困境。面对工业化后,如何保持成长、节省能源、分配有限资源....,似乎只有改变工业与经济体质,才是根本解决之道。因此,政府选择了发展策略性工业,以领导台湾经济转型。运用策略性工业政策,可以集中有限资源,开发较有前途的关键工业;但资源的扭曲分派,也使其它次部门承担低效率的代价,逐渐成为萎缩的夕阳工业(注425)。
    传播工业并没有成为当时政府的发展目标,电影更不在考虑之列。因此,当台湾开始走向机械与信息电子工业时代的时候,电影也正步向夕阳余晖。七0年代的台湾电影,正如其它工业一般,以中小企业精神,机动而强劲的攀住时机扩展。借着爱情文艺,以及李小龙式的功夫影片,台湾电影业获利颇丰。但随着海外市场相继设限,功夫影片逐渐退潮,以及观众对爱情文艺片的日久生厌,电影也逐渐面临瓶颈。惯于跟风,不事开发创新的电影业,由于以往只求近利,不图转型升级,很快便面临强大的竞争。一九七八年,成龙的「蛇形刁手」、「醉拳」风光登台,洪金宝的「肥龙过江」,以及刘家良的「少林三十六房」陆续跟进,象征了升级完成的香港影片抢滩成功,接下来就是新艺城的大军压境了。可以说,台湾在七0年代中期,就已经错失了转型的时机。一九七五年三月,香港报纸指称前一年港九卖座最差影片,国片包办前十名;五月,台湾动作片有一百多部,因粗制滥造,无法上映,制片协会理监事会紧急研商解救国片危机方法;十一月,禁映我国功夫片的国家增至八个,其它增税或限额输入的国家更多(注426)....,而这些都只是日暮余晖的先兆而已。
    一九七六年八月,琼瑶、平鑫涛、盛竹如合组巨星公司,开拍「我是一片云」,建立琼瑶爱情工业生产线的一贯作业。七八年八月「汪洋中的一条船」在台北上映十六天,票房即破一千八百万,号称打破「精武门」、「梁祝」、的记录。十二月,「错误的第一步」开拍,带动犯罪电影的兴起。七九年三月,中制厂的「成功岭上」大受欢迎,连香港公司都要求公开比价竞标。八0年四月,佳誉公司以「大地勇士」跟进(注42 7),继续受到市场欢迎,军教片又成为新的流行类型....。
    整个看来,七五年以后,武打、爱情、政宣、犯罪、军教片,仍然持续生产着,围绕在过去的模式中打转。电影工业虽然感到市场荣景渐衰,但仍然可以在此起彼落的成功例子中,找到新的跟寻方向,存活并不困难。然而,从现在的位置回顾,不难发现这些成功的例子,最后都未能维持太久,并且很快就在接踵而来的跟风浪头中,淹没下去。
    如果我们总结八0年代台湾电影失利的原因,可以发现,早在一九七五年以后的这段时期,电影的衰退就已种下远因。七五年后的电影,始终消耗着过去十几年来所开发的类型公式,没有更大的突破。爱情文艺与武打类型,经过七0年代一再的自我复制,已经失去了魅力,彷佛老掉的爱情,还要忍受它一再被重述;原本具有逃避现实功能的电影,现在反而成为观众想要逃避的对象。同时,社会已然转变,新的社会心理元素却未能添加进来,赋予影片新生,终于导致整个类型市场的迅速枯竭。王菲林解释类型的死亡过程:「如果电影是以消费商品的性格纳入观众的消费活动的话,观众的欲望及需要满足时,也正是消费活动停止的时候。这时能够满足观众相同需要的消费品,便失去了被观众再消费的可欲性了,在市场上亦暂时或长久的失去其竞争地位」(注428)。
    抢拍与跟风加速了类型的饱和,新的创作实验又被封杀在市场的抄袭主义下,台湾的电影遂只能在原地踏步;而同时,来自香港的压力却越来越明显(注429),这使得七0年代末的一些偶见的票房成功,倒底仍属枉然,只彷佛成为最后的挣扎手势。
    另一方面,台湾电影的艺术成就倒是在此时跨出了一步。一九七五年五月,胡金铨的「侠女」获得坎城影展最佳摄影技术奖。七九年,「空山灵雨」、「山中传奇」再度赢得国内外电影界,对胡金铨美学的重视。但是,这两部影片并未受到市场欢迎,使黄卓汉的第一影业内伤不轻,大片厂的时代也快随之结束了。
    都市空间、电影院、院线的互动变迁 
    在结束七0年代之前,还有两件事情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那就是多厅电影院的兴起,以及录像带业的出现。一九七九年三月,台北狮子林百货公司附设的金狮、银狮、宝狮三家厅院开幕,提供观众在同时间里的多重选择,引起观众趋之若鹜,多厅电影院的时代随之来临。不久,台北乐乐,桃园天天,高雄金塔、金宝、豪华,基隆金银宝、统一,也都相继提供多厅院的服务。数年之间,电影院越隔越小,厅数越隔越多。过去的大型戏院也因此逐渐消失(注430)。
    多厅院的出现,代表着两次石油危机后,全球兴起的低风险策略与多角化(diversification)经营趋势。在「不把鸡蛋全放一篮里」的观念下,企业开始投资低相关、或不相关的事业(即关连性多角营运、或非关连性多角营运)(注431),以避免单一风险冲击。国内企业也跟上这样的潮流,南纺集团投资统一企业向服务业发展,台塑集团投资美国路易斯安那油田,大同集团在英国制造小计算机、家电等(注432)。而电影院则推出多厅院的映演型态,以更多的供应与选择,避免单部影片的票房失败。
    多厅院的经营模式,不仅减低对单一部影片成败的风险;同时,也提供电影产业权力重组的基础。借着影院重隔,电影院老板突然增加了更多筹码与发行片商谈判。他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吸纳方式,一次接受多家片商的影片,使片商的垄断能力降低。同时,映演的弹性也更灵活,电影院可以随时抽换其中影片,让出银幕给票房较佳的影片。当然,卖座片上演,由多厅共映也属可能,而且总座位数不减,电影院老板仍可以大型戏院自居,以龙头姿态谈判。如果,两厅同映一片,前后放映时间错开,不仅节省跑片时间,还可违规加映(注433)。但这也不表示映演业将从发行商手中夺权成功。因为,片商也积极开设戏院。可以说,不论是戏院老板出身,或片商出身,只有电影院和院线在握的片商,才是下个年代的舵手。
    多厅院同时上演多部影片,并不等于全市的影片映演需求总量增加。电影院老板以院线联映方式,仍然维持固定片量。对观众而言,只增加了时间与地点的便利,至于选片机会,则并无帮助。多厅院使银幕变小,减损了电影的魅力,使其更无法与电视竞争。但电影反正已经无法吸引大批观众。过去数百座位一次卖满的盛况不再,戏院老板也就顾不上打肿脸充胖的魄力,纷纷走向小银幕的多厅院型态。
    从附图十七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一九七九年开始,台湾主要电影院的厅数明显快速增加。到八0年代前期,电影厅数与电影院家数同步成长,二、至三厅的电影院为主要形式。至八五年以后,电影院家数虽一路下滑,电影厅数却持续成长,显示了传统单厅电影院的没落,以及三厅以上的超多厅电影院增加。至于九0年以后,十几厅的影城出现,电影院的集中垄断情形就非常明显了。若以平均数计算,一九八0年,台湾各县市主要电影院每家平均分成一点0三厅;八五年,每家平均一点一八厅;九0年,每家平均一点七七厅;到了九四年下半年,每家电影院已经平均有二点六九厅了(注434)。
    狮子林的出现,同时也暗示了电影院地理位置的转变。过去数家独栋戏院紧邻在电影街的形式,不再是必然。电影院开始随着百货公司离去。由百货公司与电影院构成的多处商圈,渐渐能和全市唯一的电影街抗衡。另一方面,电影院的兴起和都市土地开发联系在一起,电影院成为炒作土地价值的利器,重点在开设,事后能否经营次之,这使得电影院随着当时都市的快速开发而轻易增加。同时,财团拥有大楼产权,戏院经营者成为租赁人,与过去地主式戏院老板型态迥然不同,这也使得开设电影院不再那么困难。在这样的新兴条件下,只要敢租赁空间,能冲能拼,能连锁院线,能抢到好片,很快就能成为映演业的翘楚。发行映演界的竞争激化,秩序也将更乱。老式的经营作风,在新的时代来临时,将逐渐退位。七0年代结束前,我们将看到这些强悍的新面孔渐渐出现。
    电影院改变了传统的地理位置,也同时改变其空间文化上的意义。它不再是城乡生活的中心,也不再是小镇青年梦想、与望向外面世界的窗口。电影院混杂在百货商场里,经常与歌舞游乐厅、各式电玩游戏机为伍,成为特定族群的闲聚地,而非小区老少居民的共享空间。看电影的目的不再限于文化娱乐,而仅是休闲、约会、购物、消磨假日时光的活动一环,主要的媒体娱乐功效已由电视取代。虽然,从任何一方面来看,电影都更应是一种集体观影的聚众型态,而电视只是一种个别观影的单独行为。但电视却已无疑成为国民精神生活的主要公共领域、以及社会信息交换的最大广场。
    另一方面,七0年代多角化经营与低风险分散投资策略,还造成了大片厂的没落。过去电影经营者以片厂制度为手段,将制作、发行、映演三环节垂直整合起来,以减轻沟通成本、扩大产能。但垂直整合一旦面临风险时,付出的的代价太高,有可能造成整个企业的瓦解;同时,日积月累后的人事包袱、效率、以及维持企业的成本,都足以使其失去竞争力。八0年代中,香港劭氏与台湾第一相继停产,正说明了电视成长与全球性经济危机,已经使传统电影产业面临风险;因此,也就必然造成片厂这个最后贵族的没落。相反地,在新的经营观念进入后,化整为零,以小而多来搏大,成为取代片厂经营的方式。电影界将出现许多小公司,伺机裂合,架构出复杂而又灵活的合作关系,形成八0年代电影界的特色(注435)。不过,这样的发展到了九0年代又将改变,新的垂直整合型态开始,电影界将试着跨出脚步,向新兴的下游,如录像带、和有线电视进军。(注436)
    只是,在那之前,台湾电影必须先和录像带生死搏斗一番。对于电影业来说,这场对决可不比当年和电视之间的征战来得轻松。
    录像带——又一次媒介竞争   
    E. M. Rogers 曾说:「八0年代的特征,便是传媒的大量增加与更多新传播科技的唾手可得」(注437)。而在这诸多新科技中,影响电影工业最深的,莫如录像带业。录像带业的出现,当溯自一九七六年。当时,台湾开始引进录像机,其进口数量逐年增加。一九七九年,录像机拥有率为百分之一点0九;到了八八年,已经超过百分之五十多;其中每年的成长,几乎呈几何倍数(注438)。录像机流通初期,市面上的录像带租赁行为完全是非法(或无法)状态。大量外国节目侧录带(尤以港剧和日本节目为烈),或电影翻拷带盛行,利润高,成本低,很快便吸引许多人投入。一直到一九七九年,新闻局颁布「处理录像带节目要点」,才将录像带的进口及市面流通纳入管理;九月,政府又修订「广播电视节目供应事业管理规则」,将录像带的制作、租售业亦纳入管理范围(注439)。
    政府虽然注意到录像带引发的问题,但因处罚轻、人力不足,无法有效遏止非法录像带业流通。七九年五月,受害颇深的电影业者决议成立「影视录像带业违法营业调查检举项目小组」,搜集各地违法事实,向治安机关检举,要求取缔(注440),并悬赏三百万,追缉私放、或盗印录像带;电影处决议任何国外影片录像带不得进口;立委林炳康要求有效管理闭路电视与录像带查验工作。一九八二年,中视播出港剧「楚留香」,更鼓舞了原本就已盛行的盗录盗租行为。八三、八四年,政府采取「顺风项目」、「春风项目」等一连串取缔行动,但由于无法持续,盗录行为很快就再度猖獗。而出租业部份,因法院认定「出租盗录带之行为无罪」,不在取缔范围内,成长更快(注441)。盗录之风无法有效堵绝,电影工业受害尤深;一九八五年五月,新艺城总公司只好决定将台湾列为最后一个影片上映站,以免盗录行为殃及其在星马美加地区之权益。
    录像带的影响一直要到一九八五年,内政部公布新著作权法后,才算渐渐减低(注442)。一九八八年,录像带发行商以新订定的出租契约制范了出租业,出租店由八千多家,跌落至二千四百家(注443)。出租业虽联合休市三天,以为抗议,但录像带事业的秩序总算建立。
    从一九七六年到八八年,十二年时间,录像带的风行,摧毁了台湾电影的最后生机。大量电影观众转而欣赏廉价、无修剪、原本禁演或无缘进口之影片录像带。源源不绝的各类影带,抢尽了电影院的观众。台湾民众的录像带观看率与平均观赏时间,高得令人咋舌。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台湾地区,百分之二十六点八的受访群众每天平均看录像带一至二小时,百分之十七点七的人甚至看到八小时以上。而最常看录像带的时段(即晚上八点至十二点,占百分之七十七点六),也正是原本电影院的黄金时间(注444)。
    录像带的风行,使电影盗录现象空前猖獗,而被盗录对象,则不分台港中外。由于城市观众偏好日片、西片,乡镇观众偏好港片、国片(注445);因此,录像带对电影的打击是不分中外的。一份研究报告甚至指出,约有百分之六十六受访的影带出租业者表示,各类录像带的营收中,国片排名第一,其次才是西片、港剧、餐厅秀、和日片,足见录像带业对国片市场的严重影响(注446)。据影人黄卓汉回忆,单是第一影业公司在两年间遭盗录的损失便达到「亿万」(注447)。
    此外,我们还可以比较电影观影人次与录像机成长的关系如下︰一九八一年,台湾地区录放机普及率百分之三点七五,电影观影人次二亿五千万。一九八二年,台湾地区录放机普及率增至百分之五点八三,电影观影人次减至一亿九千二百万。一九八三年,台湾地区录放机普及率继续快速成长至百分之九点零九,而电影观影人次下滑到一亿三千五百万。到了一九八四年,台湾地区录放机普及率已成长至百分之十四点二二,约是三年前(一九八一)的四倍;而同时,电影观影人次下降到一亿三千五百万,只有三年前的一半而已(注448)。
    录像带的出现,或许不是观影行为减少的唯一原因。电视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经济变迁的影响,都必然促成电影的没落。但从当时片商不断抱怨,以及查获之盗拷数量惊人的情形来看,录像带的出现,对已经走向夕阳的电影工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扬弃大片厂   
    在一九七五至一九七九的五年间,电影的主要生产者有中影、永升、金世纪、联合、富都等。中影在一九七七年改组,原副总经理明骥升任总经理。此时,国片制作仍以爱情文艺。张彻、楚原的功夫、武侠为主流。中影除了继续其政策倡导片之外,也加入武打行列,拍摄「水玲珑」之类影片。再加上中影一贯擅长的文艺写实影片,如「小城故事」等,使中影保持了此时期影片生产的龙头地位。不过,产量虽多,票房收益却不高,多数影片不敌香港电影,匆匆下片。作为影业龙头的中影甚至因为制片成本高、发行业不振,而陷入财务困境(注449)。
    永升在江显成时代,仅以发行影片为主,江日升继承后,将永升改为制片公司,另与江晋德成立晋升公司发行影片,开始兼营制片与发行。创业作为「烟雨斜阳」(一九七三),并在一九七四年拍摄「东边晴时西边雨」,以后永升连续以「我是一沙鸥」、「枫叶情」等片奠定其爱情文艺系列基础,并且在下一时期登上制片王国的宝座,成为八十年代台湾影圈呼风唤雨的人物。
    至于金世纪,则与前期之利铭影业相似,也是以跟拍为主。但大部分影片规模都不大,也不具重要性,只以中南部市场为主,生产各种类型影片。然而,在这种低成本独立制片的自由空间里,却使新的创作人才有了拍片的机会。并且在下一时期开始时,挖掘了陈坤厚(「我踏浪而来」,一九八0)、侯孝贤(「就是溜溜的她」,一九八一;「风儿踢踏踩」,一九八二),为台湾新电影浪潮培育了重要的创作者。此外,联合以出品张美君的文艺片为主。富都则跟拍一些小成本的爱情文艺影片,产量并不大。
    上述公司之外,李行的大众公司仍是本时期重要的影片生产者,尤其是李行个人接拍的大量琼瑶影片,更使大众成为炙手可热的电影公司。但是,琼瑶在「风铃、风铃」与「奔向彩虹」出现同档期上演、自己的小说对阵互打后,便不再出让版权(注450),并与皇冠出版社的平鑫涛,及台视主播盛竹如合作,自组巨星电影公司,拍摄「我是一片云」(一九七六)(注451),以便能完整控制产销过程。此后,琼瑶即以刘立立执导,开始自编自制的一贯作业,确定其琼瑶王国之地位。
    此外,于此同时自立门户的导演,尚有郭南宏、蔡扬名、张美君....等人。在国片市场尚蓬勃的时期,公司纷纷成立也是不足为奇的现象。
    此时期,共生产了三百六十五部影片,其中前五大只占了百分之十七点五三。出品影片的公司数量,则由一九七五年的三十七家,一路攀升到一九七九年的八十七家,达到台湾电影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记录。这么多的公司出现,显示出石油危机后,台湾电影进入安全自保的经营型态,避免回到大片厂大公司的模式,而改以一片一公司的经营方式,一方面可以减轻税赋,另一方面也保持机动性,见好就收。此外,这一时期,合作投资、减低风险的经营方式也逐渐风行。影片常由不同组合的投资人合作,因此需要成立许多公司配合这些组合,这也造成了出品公司暴增的现象。
    出品公司的暴增,说明了此时期电影生产部门的不稳定。较具规模与基础的公司,无法在这样的经营型态下形成,最后只能令整个生产环节流于投机的短线经营。同时,生产的影片明显以小成本的跟拍抄袭为主,缺乏较具规模与诚意的投资,影片素质越发无法与港产电影竞争。这种不稳定的、流沙似的经营方式,稍遇不景气,便迅即消逝。八0年代之后,社会写实剧退烧,制片公司开始一家一家的关闭。同时,一九七九年颁布实施的「电影事业暨电影演艺人员辅导管理规则」,限定了制片公司的基本规模,撤销资本额不足的小规模影业社,电影公司大量减少。从此,影片出品公司的数量,便再也没有回升过。
    多角化经营与低风险分散投资策略 
    至于发行方面:七0年代下半期开始,电影产业前途依然在浑沌不明的状态中,一方面台湾生产的武打片与爱情文艺片持续出口,但另一方面送检影片量继续下降。表面上,电影似乎仍有可为,但真正的利润如何,则殊难预料,产业之风险甚高。在这种情形下,一九七五至一九七九的五年间,主要的发行者有中影、艺新、立全、皇子、唯亿、新海、东国、龙祥等。
    艺新由刘长安负责,秋月制片,除自制自销影片,也代人发行,影片走色情与喜闹路线,成本低,规模小,虽发行量大,但多为垫档片,票房实力有限。不过,艺新发行西片的表现不错。立全由华声戏院老板陈忠鹏主持,主要发行西片,也为各家制片公司发片,有时参与部份投资,影片规模也不大。皇子与新海由南京戏院老板陈文森主持,制片发行兼营,但以发行为主。唯亿由中国院线的江文雄主持,发行几部重量级影片,如「我是一片云」(陈鸿烈导,一九七六)、「秋歌」(白景瑞导,一九七六)。江文雄原为第一的黄卓汉工作,负责与海天公司陈文森合控今日院线。自立门户后,逐渐发展成西门町的要角。以后又与刘家昌合作,成立昌江公司。龙祥则为西片片商王应祥所创,早期以发行影片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在联邦、国际、第一分别铩羽之后,国片并没有其它的公司能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大片厂。因此表面上,发行市场上的竞争,遂由中影以悬殊的差距领先。
    探究此期缺乏大公司的原因,我们发现,经过前一时期的重整,市场上其实已经出现相当实力之人物,如林荣峰、陈文森、王应祥、江文雄、周信雄....等。但可能因为第一次石油危机(一九七三至一九七五)后,国内经济走向多元投资化的趋势,加上国片市场低迷,国联、联邦式微之殷鉴不远,前述由发行片商或戏院老板出身的主要投资人,自然都不再大笔投资成立片厂或大型制片公司,转而以分散投资的方式,在制片、发行、映演三个领域上分别与人合作。这种新的整合经营方式,与过去片厂时代不同,其主导权虽小,但风险亦低。以新海之陈文森为例,陈氏自警界退休后,投资经营南京戏院,并组成今日院线。此后,先后组成海天、新海、义峰、华友、万国等影业机构(注452),或与人合拍影片(如宏华之郭南宏、万国之徐天荣);或投资其它公司制片;并且,也兼营买片、发片、排片、组合院线....等等业务。陈氏投资广而分散,虽未建立大型电影公司,但实力雄厚。这样的经营型态成为尔后台湾电影经营的主要模式。可以说,经过了国联、联邦与第一之后,大片厂时代已是一去不返了。
    大片厂经营概念的扬弃,还可以从比较此时的大出品公司与发行公司得到印证。由附图四与附图六,我们发现两者并无过去常见的雷同性,说明了出品与发行出现分工的现象。以出品的永升与金世纪为例,两者影片并不由特定片商发行;而发行的立全、东国、龙祥,本身也都几乎不出品影片,也不专为特定之出品公司代理发行。大家就片论片,只要影片能做,便买下发行。这和过去大片厂时代,从生产到销售全部独立整合的方式,显然已有差别。此一时期,垂直整合率下降至百分之三七点二六,几乎是过去的一半,可见七0年代后,台湾电影经营方式已有了重大改变,整个走向石油危机后,全球性的多角化经营与低风险的分散投资策略了。
    片商不再迷恋大片厂,并不代表片商放弃对生产部门的控制。事实上,他们仍然以成立多家小成本之公司拍片(注453)、拉拢导演合作、以开拍前定金交叉投资合作对象拍片、映演分红、包租包底等手段确保片源。换句话说,在这一时期里,发行商与制片商的的角色分立出来了,但整个市场运作仍由发行商主导。
    此外,本时期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龙祥的崛起。龙祥由王应祥主持。王氏原在朱宗涛的中一行担任发片、排片工作,以后与人合组西华公司,发行韩国影片。一九七一年,龙祥公司成立,以发行西片为主,如「夺桥遗恨」。一九七八年后为鑫和发行影片,其中「安平追想曲」的获利甚至超过西片,而成本风险又低,因此开始专注于国片发行的工作(注454)。八0年代,龙祥不仅参与制作影片,更与香港新艺城合作,在台开拍影片。同时还以定金投资港片开拍方式,获得许多港片在台发行权(注455)。有了片源后,龙祥也积极展开映演管道的经营,首先与中国戏院陈静仪往来密切。陈静仪除主管中国戏院外,也是中影中南部八家戏院的龙头。龙祥因此取代了第一影业,开始为中国院线供片、排片;这样,龙祥代理的影片也就找到强有力的映演管道(注456)。可以说从此开始,龙祥一手掌握了制作、发行、映演,渐渐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发行商之一。龙祥在此一时期,另以「龙翔」之名发行四部影片,算起来,已是当时相当具份量的片商了。
    虽然一九七八年起,国片产量开始上扬,但前几年的不景气,使此五年期的总产量仍然较过去为低。而前几位的发行公司共发行了百分之二二点七四的影片,比起过去也是下降的。其中,中影就占了百分之八点五。可见此时发行工作基本上是相当分散,产业集中值(CR)亦较低。另外,此一时期的发行商平均达到五十一家,多数是在一九七八年市场转好时出现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发行业又再重复过去争先趋利的中小企业性格了。
    此外,由黄清平、林荣丰、江文雄、陈文森、王应祥等人的崛起,我们发现,在大片厂结束后,台湾电影的新兴势力,分别来自有戏院在手、具院线实力的老板,以及具港片发行权(特别是嘉禾)的代理商。在电影产业环节里,生产部门几乎是无置椽之余地,不仅资金有求于人,影片完成后,也任人决定其命运。这种现象可由当时飞腾影片「欢颜」(一九七九,屠忠训导)的档期纠纷,及许多本土影片,或遭港片挤下档期、或迁就他片,不断变更映演戏院的例子可证(注457)。这种现象将在八0年代中更为凸显,并将深深影响台湾电影工业的走向。





    上一篇:台湾电影历史6
    下一篇:台湾历史8



    灵活就业-技能/资源雇佣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主页

    需求大厅

    互动

    技能物语

    教程/投稿

    更多+

    
    发帖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